紫阳民歌剧申报戏曲新剧种通过省级论证
时间:2016年09月14日11时05分 作者:艺术非遗科
紫阳民歌剧有望正名,成为中国戏曲剧种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在日前召开的陕西省地方戏曲新剧种论证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紫阳民歌剧符合戏曲剧种有关标准,同意正式向国家普查办申报认定。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下发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具有“以歌舞演故事”这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舞台语言采用本民族和本地方言或本地官话;在声腔音乐和伴奏形式上具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在表演上分行当或形成角色类型,具有相对成熟的表演形态和技术规范;服装、扮相、道具具有历史形成的规制;创作和演出了一定数量的保留剧目;有本地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和演职人员,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机制,在本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剧种名称具有某一地区的广泛群众基础,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认同。
“紫阳民歌剧”以1959年紫阳县汉剧团创编《嫁嫂失妻》剧目为标志,因以紫阳民歌为声腔基础发展而成,故当时剧种即定名为“紫阳民歌剧”。几十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地方戏剧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也是安康文化的宝贵财富。因紫阳民歌剧是一个新兴剧种,没有列入《中国戏曲志》剧种目录,也未纳入此次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范畴。借此次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我市拟将紫阳民歌剧申报认定为新戏曲剧种。
日前,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召开陕西省地方戏曲新剧种论证会议,对全省唯一一个申报新戏曲剧种的紫阳民歌剧进行论证。全省戏曲界权威专家按照戏曲八条标准,对紫阳民歌剧进行逐一对照和研究,认为紫阳民歌剧符合戏曲认定标准,同意正式向国家普查办申报认定。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下发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具有“以歌舞演故事”这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舞台语言采用本民族和本地方言或本地官话;在声腔音乐和伴奏形式上具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在表演上分行当或形成角色类型,具有相对成熟的表演形态和技术规范;服装、扮相、道具具有历史形成的规制;创作和演出了一定数量的保留剧目;有本地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和演职人员,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机制,在本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剧种名称具有某一地区的广泛群众基础,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