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火苗(巴山情剧评)

时间:2014年09月28日10时39分 作者:

红色的火苗

——评大型陕南民歌现代戏《巴山情》

安康学院中文系  周龙田

 

初读《巴山情》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再读却让人感到许多意外之喜。

《巴山情》叙述了1935年陕南苏区革命根据地民众,为了掩护受伤的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的殊死搏斗。这类题材无疑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类作品在主题、人物、表达方式上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要对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进行经典化的建构,讲述革命历史的起源神话,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和革命的终极目标,以此来确立新政权的合理合法,激励人们为美好明天不断奋斗,高扬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自豪感,为确立社会主义精神价值观做出了贡献。时至今日,在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社会中,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纷争中,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遇到了挑战,寄寓着社会主义精神价值观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要手段;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大趋势;当然是保存革命历史财富的重要方式。这类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承担着阐释历史和建构历史的责任。正如孟繁华所说:胜利者在回顾和重视自己已经被证实了的历史,对他的重新叙事不仅进一步激起了历史书写者的自信心和光荣心,重要的是它更隐含着过去/现实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民众通过历史进一步理解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把历史/现实理解为一种必然关系。(《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此剧叙述陕南山区红军革命历史,虽然不是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题材,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巴山情》突破了原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机械僵化模式。不再是简单图解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革命历史做出的历史结论,描写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抒发高昂廉价的英雄激情。它依托大致的历史资料,追求一定的历史真实感,但不受制历史文献的限制,大胆的描写作者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诗意体验,是历史和诗学的结合。在戏剧中,郭大江、秦玉凤、秦老梗不在是某种历史符号,不是某种历史观念的承载体。不是某种政治标志性的人物,不是一位高大英俊思想觉悟高指明方向的领导者,连共产党员也不是。秦玉凤、秦老梗搭救革命战士郭大江,最直接的原因是郭大江救了他们父子二人的命,是一种质朴的善良人性体现,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是对于红军为穷苦人奋斗的行动和精神的认同感激。在剧中,作者极力刻画三位人物鲜明的个性,突出他们身上的革命大义和感人的人性。秦家父女为了掩护郭大江,不认自己儿子秦大牛,使自己的亲人遭受灾难,可以说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血和泪,写出了革命最终胜利的本质力量。但这没有掩盖作者对美好人性诗意感受。秦玉凤的单纯、多情、柔美、善良、坚强;秦老梗对革命的忠心、机智、勇敢、对女儿的幽默;郭大江的勇敢坚强,渴望爱情、优柔寡断。他们既是坚定地革命战士和革命的支持者,也是具有鲜活人性的民众。体现了一种新的革命叙事模式,既注重人的革命性,也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再加上山歌的烘托,青山、绿竹、白云、雾霭、溪流等美丽大自然的背景渲染,反衬了现实人生诗意,唤起人们对自然、人性、生命价值的留恋和肯定,是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人道感悟与尊敬。

由此导致了作者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呈现伦理化的倾向。这种处理手法,巧妙地改变了过去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令人反感的布道者的说教。不再直接的宣传某种政治意图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通过对克服私利、乐于奉献、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赞美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伦理精神,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达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巴山情》以秦玉凤和郭大江的爱情为主线,写革命与爱情的矛盾冲突。秦玉凤爱上了郭大江,治好他的伤口,不是让他早日上前线,演绎一出姑娘送情郎上战场煽情戏。是希望他留在大山中,组成美满家庭,过上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而郭大江面对多情柔美的秦玉凤,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涛,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摇摆。但是他们都能克服私情,为了更多受苦民众,舍弃了儿女情,加入到民族解放的宏大事业中。秦老梗为了救郭大江,竟然不认自己的儿子,使秦大牛陷入敌手,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大巴山众多相亲纷纷冒着杀头的风险认领伤员,愿意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群体精神就是革命星火越燃越旺的根源。

这也改变革命历史题材中塑造人物的模式。由平凡人物代替了英雄人物。主宰这些人物行动的往往是人物自身的人性力量和人生的经验。革命历史叙事是一种宏大叙事(国族叙事),传达一种集体声音,在众多的人物群体中突出英雄人物。这类英雄人物要求外貌高大英俊,思想觉悟高,革命立场坚定,有远大的革命目标,有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没有任何缺陷,没有人的欲望和情感。然而到了1990年代后的后革命叙事中,平凡人物替代了英雄任人物,人由神人到普通人,人由传奇到现实,人从革命、阶级、政治的符号回到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的俗人。《巴山情》中作为猎人的秦老梗、秦玉凤,革命战士郭大江,既是革命者,更是有人性的普通人。作者把对革命的忠心与对爱情的忠贞结合起来写,是一个大胆创新写法。作者写他们在革命与爱情之间的矛盾,痛苦选择,写他们渴望美好爱情,又忠于革命。而这又是通过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搏斗来展现的。郭大江面对秦玉凤的爱情,内心难舍爱情又不愿放弃革命:

秦玉凤:大江哥(唱)

郎是远来哟红军哥

妹在巴山哟织绫罗

东织那个日头西织月呀

把哥织在心窝窝

喜鹊那个搭桥把河过

哥妹同心结丝萝

大巴山中的女性情感是那样的质朴纯洁,热烈奔放,难以割舍。

郭大江:(唱)

喜鹊枝头叫喳喳

怎解我心中喜和忧

喜的是今日得婚配

玉凤与我情意投

愁的是异日难离走

手脚被拴身被留

玉凤一家待我恩情啊

比山高  比海深

更比天地厚

大江日后怎筹谋

最终秦玉凤理解支持郭大江归队革命,留在大山中的红军重新集结,组成新的革命队伍,再次掀起了革命风暴,革命者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通过革命者丰富地内心世界细致刻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体现了革命的真实性。

在叙事的态度上,有意隐藏作者的情感倾向,尽量的客观化叙述。对敌对双方人物采用平等客观的叙述方式,抛弃漫画式的丑化敌方人物的手法,扩大历史的视野增加历史的厚度,是观众感到真实和可信。剧中文兴汗这个人物就写得很好。作者没有丑化他,他有白发老者的可爱外貌,有聪明狡猾的心计,有险恶狠毒的计划,还有对革命者毫不留情的残杀。他的外在的可亲与内心的残忍,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看到了反动势力险恶可怕,革命事业的艰难,激发起民众一种创造新社会的正义力量。

这就是《巴山情》带给我的意外之喜。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办公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滨江大道1号建设大厦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