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汉水秀美 军民情谊绵长(巴山情剧评)
巴山汉水秀美 军民情谊绵长
——评大型陕南民歌现代戏《巴山情》
安康学院中文系 曹 刚
大型陕南民歌现代戏《巴山情》于2014年8月1日在安康大剧院上映,上映以来观看群众反响强烈。在这部戏中,受欢迎的不仅是这台歌剧以发生在秦巴山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更有剧中秦巴汉水的场景展示,熟悉的紫阳民歌的主旋律,都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忘我感受。
民歌剧是从2004年年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康定情歌》开始,逐渐走入观众的视野,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地方民间民歌穿插剧中,加上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既沉浸于人物独特的民歌“咏叹调”,又被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大型陕南民歌现代戏《巴山情》同样也具有这样鲜明的艺术特征。
在情节结构设置上,这部剧作以发生在秦巴山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1935年陕南苏区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一部分红军战士因受伤无法随军前行,以猎户秦老梗和女儿秦玉凤为代表的秦巴山区人民主动收留受伤红军连长郭大江,与国民党“铲共团”展开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斗争过程。整部剧作以猎户秦老梗、秦玉凤为保护红军郭大江与“铲共团”之间的斗争为主线,以秦玉凤与郭大江之间的爱情发展为副线展开故事。其中第五场“掩护”为全剧发展的高潮部分,秦老梗在敌人面前为了掩护红军郭大江的真实身份,认郭为自己的儿子,可在亲身儿子现身后,无奈又不能相认,致使其亲身儿子秦大年被敌人抓走。在最后的两场戏中,郭大江与秦玉凤举行婚礼仪式,秦老梗为了婚礼热闹下山打酒被敌人枪杀;郭大江在面对狡猾敌人“白胡子老头”,识破诡计,将其击毙,带领地下游击队员,消灭众匪兵,俘虏文兴汉,李队长等人,获得最终的胜利。使得戏剧冲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该剧设置的主要矛盾冲突鲜明,其中在秦老梗、秦玉凤与郭大江之间也有次要矛盾冲突参与其中。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被其中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时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民歌剧作为歌剧的一种,在情节的设置上,力求简单明了。本剧选取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红军与秦巴山区的人民之间深厚感情为表现对象,从真实历史故事改编,再现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争取革命胜利,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场面。同时,对在斗争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军拥民,民爱军,军民一家亲的主题进行了宣扬。这种从当地挖掘真实历史资料,重新提炼故事情节的戏剧创作方法,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又能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达到了非常好的观影效果。
同样这部剧作在表现方式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是戏剧场景的设置,在舞台效果方面,从整部剧的演出过程来看,鲜明的陕南地域特征贯穿始终,从连绵的大巴山,葱郁的竹林,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习俗,情感表达方式,剧中人物的紫阳方言,都处处提示着这部剧作的陕南特色。
其次是紫阳民歌作为本部剧作的主旋律利用也是这部剧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汉族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紫阳民歌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几个曲种。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现发现的曲目已经达到了5028首,丰富的民歌资源几乎涵盖了情感表达的各个方面。在这部戏中,我们看到了戏剧音乐的理论思维和技术手段对紫阳民歌的掌控是到位的,随着剧情的展开,作曲家构建了一场极具戏剧性张力的“民歌剧”音乐。“郎是远来哟红军哥/妹在巴山哟织绫罗/东织那个日头西织月呀/把哥织在心窝窝/喜鹊那个搭桥把河过/哥妹同心结丝萝。”这首主题曲多次在剧中出现,其中悠扬婉转的曲调所营造出来的情感基调贯穿始终。同时这首主题曲也远远超越了其本身表达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本身,“红军哥”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巴山织绫罗的“妹妹”也成为根据地老百姓的“代言人”。这种对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经典改造,正是让民歌获得新生命力的重要探索。至于本剧中人物的对白,全部用紫阳方言,地道的方言对于表达特定地域人物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秦老梗:再莫见外了,快歇到、快歇到。王保长:哎呀哎呀来了,来了。 哎呀汪队长,你哪门来了也不说一声。王保长:莫打枪,抓活的。这些经典方言在演出过程中,不但还原了故事发生的历史场景,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觉得亲切耐听。
民歌剧作为歌剧的一个种类,剧中人物情感的歌唱表达始终是作曲家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本部剧作中,作曲家从各地民歌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例如:秦老梗在第三场中的唱段:“江边栽竹望生笋,塘里种藕盼生莲。”就节选自宜州山歌,属于西南官话民歌。郭大江在第三场的唱段:“水流千里归大海,大雁南飞复去还。”节选自陕北民歌。“鱼归大海雁归天”是从卦辞“占得此卦宜且喜,鱼归大海凤归天”化用而来。秦玉凤第七场唱段:“郎是远来哟红军哥/妹在巴山哟织绫罗。”无疑有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影子。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歌词唱段,在表现情感中起到了丰富人物情感,扩大表现内涵,丰满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由于欣赏习惯和角度的不同,难免产生一些差异,例如:在戏中第三场路归的演出过程中,存在故事进程缓慢,有拖沓之嫌。在人物情感表达上,如第五场戏中,秦大年逃跑,汪队长急派人去追,而后枪声响起。在这样的场景下,作为秦大年的生生父亲,秦老梗的唱段只有简单三句:“枪声响,穿云裂石,把我的心撕烂,/大年啊/我的儿啊他他他命丧黄泉啊。”这样的处理难以表现出秦老梗内心当中对儿子的深深爱意与悔恨之情。即使本剧有这些小的瑕疵,我们也要看到这部剧在整个民歌剧创作和演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
这部剧作的演出成功,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那就是我们在面对陕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文化时,如何把遗落的分散的甚至是即将消失的特色文化加以保护。这种保护不是简单的“输血式”救济,而是如何能让这些文化能够重新融入当下的文化潮流中,让观众或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些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地缘意义,意识到在现代商业化全球化的浪潮影响下,什么才是一个地域独一无二的“标签”。文化创新首在文化的传承,陕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一定的劣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他的封闭发展缓慢,其间的地方民间文化也是受冲击较小,保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整。比如紫阳民歌中的代表作品《郎在对门唱山歌》,这首歌曲演唱最为完整和地道的是在一位家传唱端公戏的老艺人。汉调二黄作为安康地区的特色戏曲剧种,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都是刚刚起步。近年来随着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工作人员都开始重新整理挖掘相关资料,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些优秀地方文化纳入文化创新的思维当中,单纯的学理研究和单纯的实践研究都已经不能满足文化创新的需要,二者必须紧密结合。
时值陕西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开幕之际,安康市政府,安康市文广局在安康分会场适时推出了安康分会场共演出五台剧目,分别是汉滨区的汉调二黄现代大戏《莲花碑》、汉调二黄传统戏《五女拜寿》;紫阳县的紫阳民歌剧《茶山情》;石泉县的音诗画舞《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心陕南民歌剧《巴山情》。这五部大戏,旨在借此机会展示近年来安康市文艺创作界的工作实绩,传承优秀民间地域文化。同时我们文艺评论界面对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在研究作品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其中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学理角度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为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贡献一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