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综述
舞动群众文化 为龙舟节华丽转身添力
---汉滨区“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综述
“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艺节目大赛汉调二黄业余组、广场舞、民间歌舞、综艺类四个专场比赛全市共设奖87个,汉滨区共获奖45个,获奖率达52%,市上电视大赛总设一等奖23个,汉滨区获得12个,二等奖23个,汉滨区获得9个,三等奖41个,汉滨区获得24个,同时,在汉调二黄专业组比赛当中,汉滨区将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优秀演奏奖全部收入囊中。骄人的成绩再次彰显了汉滨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传奇,用他们辛勤的付出换回了观众的肯定,用一个个奖杯抒写了汉滨人的豪情。
四大机制撬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激情
在本次“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汉滨区站在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高度,开通文化站、民间班社、文艺爱好者的途径,广泛发动群众,按照汉滨登记的和社会上发现的文艺形式进行寻找和动员,让民间文艺形式和民间艺术人才实现互动,在这一组织思路的引领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动员机制。按照活动确定的“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基调,走民间动员的路子。结合全区实际,通过媒体宣传、召开动员会等形式,向全区文艺爱好者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发动各镇办文化干部进村入户,积极动员曾参与过往届民间艺术节活动的班社、村组、演员的积极性,以班社为主体,发掘民间艺术人才,发现优秀文艺节目;二是抓工作机制。在活动启动前,组织相关镇办、文化工作机构召开节目专题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镇办文化站要发挥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号召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文化馆对各赛区“我要上龙舟节”活动的报名、海选、复赛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并充分发挥其对文化活动的工作指导和业务辅导职能,对部分精品节目进行提升,确保了节目质量;三是抓好竞赛机制。在活动组织上,层层选拔、注重质量。全区七个分赛区自行组织报名,根据报名情况按照节目数量先进行初选,根据节目形式、节目时间、节目质量等各种因素确定优秀的节目组织好分赛区海选,区上组织专家评委对每场海选进行节目初审,按照工作方案中规定的节目数量精选出优秀节目参加区上的复赛。在复赛中,分门别类的制定出各个专场的比赛办法、评分标准、计分办法,并提前下发给各参演单位和演出人员,要求严格按照参赛办法和平分标准来参加比赛;四是建立节目指导机制。对在复赛中评选参加的市上总决赛的各个节目,尤其是对汉调二黄业余组、综艺类、歌舞类节目分别召开节目点评会,对每个节目进行点评,重点对节目时限、音乐、服装、节目编排、上下场等要素进行硬性要求。如汉调二黄业余组比赛,要求节目不超过15分钟。并要求一些节目进行中重新组合,要求广场舞增加人数扩充队伍,注重队伍动作的整齐性和舞蹈性,增加节目视觉冲击力。
为了提高演出队伍的适应能力,多方筹措资金搭建了主题舞台,设计了主题背景,让各支队伍在“我要上龙舟节”的主题环境中得到自信,丰富了演员的舞台经验,为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奠定了基础。全区共368个节目参加海选,90个节目入围参加复赛,45个节目参加市上决赛,获奖率达100%。
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实现梦想
“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艺活动得到了全区文艺爱好者的广泛参与,活动中,呈现出一些感人的精彩画面,充分体现了汉滨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热情,对龙舟节的希望。
五里镇龙头村72岁沈继生老先生,得到“我要上龙舟节”电视大赛的消息,扔下挣钱的生意,用两天时间赶写了道情表演唱《改革开放美安康》。村支部书记刘强个人出资召集11名道情艺人进行排练,当时正值农忙插秧的紧要关头,主唱胡清康要忙着插秧,为了节目质量,刘强组织十余名村名为胡清康插秧,让胡清康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当中。为了节目出效果,调动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他要求村两委干部全部参加锣鼓排练,一下使演出队伍增加到30人。对于参加文化活动,刘强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说:“我之所以要组织这类活动,主要是彰显龙头村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凝聚人心,建设和谐龙头村,我感觉我‘玩’的是泥腿子的中国梦。”
在活动的催动下,东关少数民族组织成立了东关民族文艺宣传队,自己写词、自己掏钱制作服装,编排了陕南花鼓表演《颂安康》。这是这么多年来首次以少数民族单独组织队伍参加大型演出活动,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参与龙舟节的激情,更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的精神风貌。
大河镇地处边远山区,作为本次活动唯一一个大山里的分赛区,他们不仅在集镇成功组织了“我要上龙舟节”活动活动展演,并选送了汉调二黄、八岔戏、魔术、广场舞等四个节目参加区上复赛,其中八岔戏《王大娘钉缸》和广场舞《舞动青春》参加市上总决赛并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他们带着对龙舟节的热情,对文化的渴望,走上了城区的大舞台。尤其是大河中学表演广场舞的学生们,早上6:30从山里坐车两个小时,下车后立即化妆,不顾劳累,10:30准时参加比赛。孩子们虽然很疲惫,但从脸上留露出的幸福的笑容可以感知,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文化所彰显出的魅力。
恒口镇魔术表演者张增桥,用娴熟的魔术表演、精美的变脸、《肚中穿针》等绝活,让观众体验了安康人在外学技学艺的骄人成果;县河镇演员“变脸王”陈俊波、张昌涛等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安康人的精气神,他们参与在给观众带去了欢乐的同时,更奉现了他们舍弃在外挣钱的机会回到家乡为龙舟节献礼的高尚情操;区文化馆的几位小伙子,自己作词作曲,创编了励志歌曲《来吧》,并把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B-BOX表演形式穿插其中,展示了现代流行音乐因素……知青艺术团、阳光学校、汉滨幼儿园、劳动小学、果园小学等单位选送的节目,演员们精彩的演出纷纷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一次次把汉滨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力向观众展示。
演员强烈要求加盟为活动增添了活力
汉滨区“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复赛结束后的几天里,区文广局罗先余局长的办公室里,可是“热闹”不断。五里、恒口、新城办、老城办等班社纷纷要求节目上市上总决赛。为了解决汉滨区参演节目多的激烈矛盾,组委会决定将汉调二黄业余组竞赛增加一场。振兴汉调二黄专家委员会主任程必呈、市群艺馆馆长周强等专程到区文广局协调汉滨区节目参演事宜。程主任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保护,尽量提供舞台,让大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才使得汉滨的节目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汉滨区幼儿园在本次活动中,承担着龙舟节开幕上屈原祭祀的节目,同时还在“我要上龙舟节”群众文化活动中编排了少儿节目《俏夕阳》,40名幼儿教师精心编排的广场舞,他们要在“我要上龙舟节”大赛中展示幼儿园的文艺风采。虽然精心做好了一切准备,可在广场舞比赛中,由于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在区上的广场舞复赛上没有参加。演出队伍多方沟通,请求节目参演。几经周折,通过组委会多方协调,最终节目参加市上决赛并获得一等奖优异成绩。
创新办节形式得到了全社会广泛认可
“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艺术盛会,更是一个人民的文化节日。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融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元素;汇精品艺术与大众文艺、都市特色与乡土风情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汉滨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从活动海选到复赛再到决赛,演员为演出精心的准备,观众按时到广场观看演出成了他们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儿。“演员们都演得很好,朴实生动,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很受启发和教育。”家住县河镇红霞村的王女士每天都带着孩子看演出,一场都没错过,在她看来,这个节日过得非常精彩和享受。 “龙舟节是老百姓传统的节日。节日期间举办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充实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这个节过得很值得。”认真观看演出的张先生由衷地说。
老百姓走上舞台,自己演、自己唱,个个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是本届活动的最大亮点。活动现场,观众积极参与,踊跃参加演唱。离退休干部、学生、返乡农民工、出租车司机、售货员等都纷纷亮相舞台,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用文艺的形式表达了内心的喜悦。活动结束时,许多群众还意犹未尽,很遗憾地说,明年争取也报上名,一定要上台表演。
通过举办“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艺节目大赛,我们的结论是:这次活动一是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龙舟节、分享龙舟节、宣传推介龙舟节的积极性,展示了人民群众文艺风采、人文汉滨底蕴魅力,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热情、文化创造性和创新,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构建和谐汉滨。二是活动中的不同节目形式,如杂技、魔术、变脸以及曾在省农民艺术节上获得金奖的陈志会的唢呐表演、鲁功新的反串独舞等节目形式,为激发汉滨年轻人学技学艺的激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通过活动的开展,对汉滨区文化资源和全区班社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以后的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借鉴。
让节日回归传统,让老百姓自主参与,共享文化成果的这种办节形式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活动期间,陕西日报、华商报、西部网、安康电视台、安康日报等主流媒体大版面、多时段的对“我要上龙舟节”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汉滨时报》、《汉滨新闻》、《汉滨网》等开设专版、专栏,按时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向人民群众传递信息,让活动为全区人民带去欢乐,共享文化成果。
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汉滨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像一根强韧的丝线,串起疏离的个体,不仅使百姓在集体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培育了一方文明,而且为服务汉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汉滨征程中提供了有效载体,以文化滋润了百姓的生活,以文化激发了人民群众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期盼,必将推动汉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