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最美梯田

时间:2012年03月07日16时18分 作者:

 

 

 

在陕西省汉阴县有一处山水环绕的清代万亩梯田——凤堰古梯田,它被许多旅游爱好者称为陕西最美梯田。绵延数十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碎镜,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远望,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今年以来,为了更好的保护凤堰古梯田,陕西省文物局决定将把汉阴凤堰古梯田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座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体、整体和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与旅游景区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根本的区别。它的展示主体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主体和受益者是当地群众。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增加当地群众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创造新的就业方式和业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改善相结合,最终实现文化遗产惠民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将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既要主动融入旅游开发,又要防止过度开发;既要推动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利用,又要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还要规划引领、制度支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使其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展示。

我国梯田的历史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在我国地区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岭地区,其中广西、云南居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雨水比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它是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元阳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较为出名。

我国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梯田。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面积的水塘,而中国东南省份却多丘陵而少适于种植水稻的平原地形,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移民至此的农民构筑了梯田,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但是梯田的种植对于人力的消耗相比平原要高出很多,而产量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对于丘陵地带的植被破坏很严重,所以这一耕作方式逐渐被淘汰,只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继续存在。

据一些典籍记载,梯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那是他从故乡吴郡去广西一路上的旅行记。他在江西袁州看到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而白居易的一首诗里所说的,泥秧水畦稻,灰种 田粟。亦概括了南方的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情况。可想而知在低而平的地方种水稻,并且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山民们确实花尽心思。于是独特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便像神迹般降临在水土流失的土地。

关于我国古代农民开辟梯田是始于何时,亦有种种的说法。有人说,《楚辞》宋玉的《高唐赋》中的丽山之孤亩就是说的梯田。《尔雅·释丘》之也是梯田,还举汉墓出土的陶制水田模型为证。依此而言,战国秦汉时代已有这种种田法了。但不论出于何时,当初简单地顺坡垦田乃是贫苦的农民迫不得已、只顾眼前生活的权宜之计,所以,有梯田处一般是贫瘠的山村。

凤堰古梯田发现过程

2009年陕西省安康市文物普查队在汉阴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在汉阴漩涡镇凤江、堰坪两地发现万亩清代梯田,根据梯田中现存民居以及吴氏家谱记载,梯田修建于清代咸丰、同治时期。

凤堰古梯田是明清时期江南移民来此留下的印记,它汇集了先民的勇气与智慧。连绵数十里的梯田,规模宏大、壮观,古人造物之功让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这里的梯田早期是临时垒的雷公田,完全凭运气靠天吃饭,常被雨季的滚坡水冲垮,被旱季的太阳晒裂。明清时期由于战乱与自然灾害造成陕南户荒人稀的现象较为严重,于是,在那一时期的朝政有了多次湖广移民填陕南的举措,来自南方水乡的移民识气候,懂灌溉,善水稻种植,为陕南开垦农田,发展农业,稳定社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吴上锡来到陕南汉阴漩涡的堰坪一带,见此地气候与江南相似,且具有集汉江与秦巴山茂密森林潮湿的温润气象,于是游说当地庄户,带领吴姓移民与四乡远近农夫齐心开垦梯田,把山上山下,沟湾窝洼里凡能耕种的地方全修成了层层平整可以灌溉的梯田,使其数十梯到百多梯不等,东起凤江、堰坪,西至渭溪、大坝,每一块田亩均有可灌溉的水源,或高山浸出的山泉,或人工砌垒的堰堡,正如当地人所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形成了有效的排灌体系,使万余亩梯田数百年来不惧雨涝与干旱,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息安居乐业的粮仓。

古梯田给一方居民带来了丰足,促进了这一区域农副产品贸易,这里的农户习惯把生漆、蜂蜜、药材、油料、豆类、谷物送到漩涡、汉阳、汉城去交易,把山鸡、野兔、江里的鱼送到县城餐桌获得回报。

凤江梯田位于漩涡镇黄龙村凤江两岸山坡上,东西最宽处约1500,南北宽约3000,从山脚到山顶级数30多层,每层高0.81,宽310不等。堰坪梯田修建于漩涡镇堰坪村龙王沟两侧山坡上,东西最宽处约1000,南北宽约2500,形制、功能和始建年代与凤江梯田基本相同,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凤堰梯田不仅是境内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西北首座生态博物馆

陕西省文物局将全力支持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示范和样板。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表示,汉阴凤堰古梯田是全国三普的重要新发现,应成为三普成果和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是以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俗为辅助及保障生产和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开放式博物馆。它是中国北方目前第一座以不可移动文物和文化景观为主体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在即将举办的汉阴县第七届油菜花节上正式挂牌成立。生态博物馆建设要结合秦巴山区联片扶贫开发、陕南移民搬迁、汉江综合治理和大瀛湖景区建设,以综合展室为载体、突出以生态博物馆概念为主体的展示;以冯家堡子古民居为载体,突出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展示;以吴氏民宅为载体,突出以移民历史为主体的展示。

据了解,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座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辅助,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方式和旅游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它位于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650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不等,每级宽315,最长处达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

经考证,凤江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于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清代梯田,它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体现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对现代探讨秦巴山地开发具有极强的科学借鉴价值。

风江梯田位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打造汉阴首个 4A景区

汉阴县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文物丰富,门类齐全,还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文物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点595处。其中遗址110处,墓葬262处,古建筑164处,石刻及石窟寺40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1处,其它文物点8处。在这些文物中,省保单位4处,县保单位23处。这些文物对研究南北文化和秦巴山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陕西省汉阴县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凤堰古梯田为核心,整合两合崖景区、龙寨沟奇石景区、龙岗园林、大木坝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资源,全力打造该县首个AAAA级旅游景区品牌。

凤堰古梯田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陕南农耕文明的自然美、古朴美、形态美、文化美。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万亩梯田婀娜多姿,宛如人间仙境。良好的生态保护以及原始地貌的恢弘壮丽,使其极具开发价值。长久以来,汉阴漩涡镇古梯田独特的美景令众多画家和摄影家乐此不疲地前往写生,并深深陶醉于这方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之间。

由于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吸引的游客相对较少,其世外桃源般的旅游资源远未得到开发。为此,陕西省汉阴县委、县政府将该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委托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借鉴国内先进的旅游区、度假区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策划编制《汉阴凤堰清代万亩梯田乡村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汉阴龙岗运动休闲郊野旅游区总体规划》和《汉阴龙寨沟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其中以凤江和堰坪清代梯田为核心,向东、北、南方向拓展至擂鼓台、凤凰山、汉江区域的山体与村镇,打造陕南乃至西北独一无二的方圆7平方公里的乡村田园生态旅游景区;以龙岗城市公园为依托,向北拓展至龙岭村、李家沟和麒麟沟,形成3平方公里的大龙岗运动休闲旅游区;以龙寨沟景区为核心,充分考虑对永宁、涧池乡的经济带动作用,建设集观光、探险、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5平方公里的生态度假区。自今年起整合捆绑各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对景区的田、水、路、林、房等基础设施开展前期工作,同时加大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的力度。

目前,陕西省汉阴县以凤堰古梯田景区为主的旅游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全新轨道,正以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为近期目标,努力建设陕西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田园风光休闲游基地,以此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办公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滨江大道1号建设大厦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