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景

时间:2010年10月30日22时19分 作者:
八步景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陕西 · 安康 · 旬阳县 文化遗产名称:八步景 遗产编号:Ⅳ-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安康市旬阳县 遗产级别: 联系方式:

    旬阳"八步景"有过八种叫法。分别是:"八步景"、"八布景"、"八不就"、"八不救"、“八不紧”、“巴不紧”、"巴不就"、"八摆景"。据现有史料文字记载的就是这八种。这样有趣的八种叫法,它们既可以独立成名,亦能浑然一体,各名还有民俗口语的韵律,读起来顺口,叫着也朗朗上口。       
    八个名字顺口读来均朗朗上口,可见是民间艺人们口口相传遗留至今的。但是现在旬阳只有"八步景"一说了。在我们进行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从麻坪镇"八步景"老艺人黄成选老人那仅仅了解到"八步景"一个名字。其它七个名称据说只有在50年代以前都叫过。今已全部失传,并且无处考证。 至于全国其他地方称"八步景"为何名?尚且不知。旬阳现今确只称之为"八步景"一种剧名。

    然"八步景"之名原由何处?为何要说成"八步景"?看一些史料上并无过多记载。很多地方戏曲研究文字和资料中也都是只提到"八步景"这个影戏剧种条目,尚无有关其它六种名称的来源出处。如按照"八步景"八种说法的谐音和大致意思来分析,它们全都首选八(巴除外)这个数量词,其意大概泛指演出场地的台口大小,也可能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区域仅八步之内。戏曲舞台上素有三步出洲县、五步走天下的说法,八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理念上是陪受推崇,谐音为“发”字,也有吉利兴旺的意思。这在农村是最讲究的。如旬阳东区的古镇蜀河,先人们留传至今的饮食文化遗产“蜀河八大件”,就是讲究这个“八”字。也有可能是指包含着多种多样"八步景"演出剧目中,演绎诸多人物故事或者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之多的意思。不过,把八个叫法连在一起推理分析,单独这个“巴”字,并没有具体的意义,须和另外两个字连在一起分析才能给  “巴不紧”、“ 巴不就”两个名字 释义,况且,民间艺人在命名时,多用“顾名思义”或“望文生义”和原始起法,用“八”的谐音“巴”字,“八不紧”和“巴不紧”、"八不救"和"巴不就"这两组四个名称,不仅音同而且意同,仔细思忖加以对比,四者之间并无它意。

    如果从皮影戏的演出形式来分析,影戏"八步景"之名应出自皮影戏本身的艺术表现特色。所谓皮影戏,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以表演各类本戏或小折子戏的民间戏剧演出形式。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旬阳人称“亮子 ”),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本戏人物故事的发展经过,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还有吹奏乐。由此可以得出,"八步景"的“八”字,就是出自皮影戏本身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皮影戏"八步景"的早期表演形式,就是在一种“地摊式”的小舞台口演出,和“地围子”一样,能容纳4至5人操持乐器家什演唱就行了。大概有八步台口,或者摆皮影子时仅用八尺台面布,这些都可以理解成影戏"八步景"之名的出处。但从八个起字中为什么单一个“巴”字的叫法不同,把“巴不救”和“ 巴不就”各自的三个字连在一起,从皮影戏"八步景"的旋律结构上分析,因"八步景"的旋律是从旬阳民间的许多小调和戏曲、调子等演变而来的,就可以把它解释为:“高不成,低不就”。因为"八步景"的声腔和调式在演唱时,并无规律可循,而且音乐结构也不完整,领唱的人在行腔走韵时,只配以武场轻节拍,并没有文场伴奏,只是到音乐过门时才用文场旋律和武场伴奏,类似于今日旬阳的花鼓子和道情的一些唱法,在武场的节奏上也是“有板无眼”,更没有拍号和强弱关系规律可寻,节奏的变化复杂多变,且有随意性。靠上这个调子就走这个调,巴上那个曲子就跟那个曲子。“巴”字本意就是黏结或依附在别的东西之上的意思,所以,"巴不紧"、“ 巴不就”可能也就是这个解释。 另外,“不”字用在“八不就 、 八不救 、八不紧、 巴不紧”四个名字中,其意大致相同,全是副词,都为中间连接前后字用,其意思多指否定的效果,不紧、不救、不就的搭配也有一种选择的含义,和第一个字连起来用就更说明它的本意。

    “八不就 ”和“巴不紧”这两种命名还有另一种含义,此二者揭示了"八步景"文武两场音乐方面的独特风格,使"八步景"作为皮影戏的一个独立剧种,因“八不就 ”和“巴不紧”两种名字的原由,顺理成章的就合其它"八步景"在形成的过程中借鉴的旬阳地方各类曲种有了明显的区别,同时因为 “八不就 ”和“巴不紧”这两种命名,"八步景"在旬阳,乃至陕西、全国都有了自己独立存在的剧种,而且还吸纳兼容了旬阳许多地方曲种的优点,形成了"八步景"音乐独特的个性和特征,堂而皇之的成为仅有的十二种陕西著名皮影戏剧种之一。

    再来分析“八摆景”和“八布景”这两种叫法。两种叫法只有中间一字之差。“摆”和“布”虽音同,但字义却不近相同。而两个字合在一起为“摆布”,也和各自的剧种名称含义连不上。不过,“八摆景”中间的这个“摆”字,几乎罗列了为何叫这个名称的全部含义。在我们旬阳民间就流传有“摆古景”、“摆光子”等一些群众性的语言民俗文化,农民在农闲或年节喜日等时间里,人们会聚集在农户村院或田间地头及其它的一些集会场所,饶有兴趣的听那些有文化农人们,绘声绘色的“摆古景”,既摆历朝历代的王位更替,又摆忠臣良将的英雄事迹,更多的是摆一些我们旬阳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旬阳名人传说、旬阳地方风俗和地方民俗的传说。这些旬阳劳动人民几千年集体智慧结晶的旬阳民间故事,都是通过这个“摆”的方式,口耳相传延续至今还用的“摆古景”。另外,“八摆景”的取名似乎还有另一种分析,就是来源于旬阳民间唢呐曲牌中曲牌名的叫法。如在大本戏中,用于表现皇帝或者文武大臣摆驾行路的队列进行曲,所用的唢呐曲牌名《大摆队》、《大官调》;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活动的《八板头》;表述威武雄壮的起兵摆阵的唢呐曲牌《三霄摆阵》;还有在给长辈或老人祝寿或者是在红白喜事上摆宴席时,为了突出喜庆热烈的场面氛围用的唢呐曲牌《大八板》、《四合四》等等各个唢呐曲牌名。有可能也是民间艺人取名“八摆景”的由来。以前的民间艺人们大多是不识字的,即就是少有识字的也不精通文墨,他们的艺术素质均来源于当时的许多传统戏曲剧目,有一点可以肯定,唱“拦头”的艺人绝对都是戏迷戏痴,而在陕西许多传统的剧种曲目中,唢呐曲牌在乐队中用途居首,这正是艺人取名“八摆景”的前期积累。有了以上分析的两种情况,再加上“摆”字的本身含义,有摆布、罗列、列举等意,由此大致就得出艺人们给皮影戏取名“八摆景”的原由。仔细推敲“八布景”剧名的由来,单一个“布”字就能解释清。布:就是皮影子在八尺白色幕布后面演戏有的道具(旬阳人称“亮子 ”),“布”是皮影戏唯一的一种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隔离品,所以,“八布景”的解释,就因这个“布”似乎已经顺理成章了。

    旬阳的  “八步景”有这样有趣的八种叫法,它们既可以独立成名,亦能浑然一体,不过,作为在中国曲艺词典上榜上有名的“八布景”剧种,其余七中命名感觉还是不够严谨规范,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运用科学合理的规范命名,还是确定命名“八步景”比较合适,我为拥有“八步景”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豪。而“八步景”这个名称也将会伴随着“八步景”的特殊民间艺术地位,和“八步景”完整的戏曲音乐特征,独特的腔调和丰富的音乐表情功能,使“八步景”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它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全国唯一的别致剧种,在秦巴腹地的太极城里延艮续种、脉脉相传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办公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滨江大道1号建设大厦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