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当代文化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以汉剧为主要艺术形式的安康戏剧戏曲,其传统剧目多达千余个(其中已抄录614个),新中国建立后移植、改编、创作各类历史剧和现代剧300余个,音乐唱腔板式、曲牌和击乐打头数百种。以歌剧、话剧等为主的现代戏剧在安康异彩纷呈20年,创作生产优秀剧目近百部。70年代,有歌剧《飒爽英姿》进京演出,八十年代未有《马大怪传奇》进京演出并获奖,九十年代初有话剧《白氏家族》获中央纪委奖励并有录相发行全国,另有《榆钱儿》、《板桥轶事》、《枇杷村里镇长歌》等10多个剧目获省级表彰。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小品创作悄然出现,为安康戏剧舞台吹来一股清风。期间,汉剧创作及艺术研究起步并取得一定成绩。
戏剧创作队伍,因戏剧舞台的热冷及市场的旺衰而变化。七十年代以来,先后有陈纪元、陈希元、 黄贤铭、、冯传宗、顾群、蔡伟、王林夫、王敬群、冯时辉、孙远友、吕农、张光明、王保、刘志杰、刘继鹏、魏传朝等活跃在安康戏剧舞台上。现令,以上剧作者除去谢世和调出安康的,年龄在60岁以下的只有5位,年龄在50岁上下能够继续提笔进行创作的只有两三位了。表导演、舞音美人才青黄不接,戏剧舞台静悄悄。
安康文化的又一白奇葩是民歌。安康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安康民歌,根据题材、体裁、曲调结构和演唱形式不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歌舞曲、风俗、宗教歌曲六大类。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劳动号子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汉江船夫号子,一种是工程、搬运号子,其中尤以汉江船夫号子最具特色。汉江号子是船工们劳动情绪的溶泄,它不仅可以统一劳动的意志和劳动的步调,还可以鼓舞劳动者的精神。根据上水、下水、扯篷、活锚、推帷、靠岸、过滩等形成一整套能够适应各种劳动条件的号子。安康民歌中最常见的是山歌、小调和歌舞曲,另有很大部分属于风俗歌曲和宗教歌曲。在紫阳民歌集成中,已收录民歌近千首,(几十年来)以民歌为表演形式创作的民歌剧有十几部之多。紫阳民歌已成为紫阳乃至安康市的文化品牌。故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安康当代文学是安康文化苑里的锦簇花团。五十年代中期安康曾出现了让国人瞩目的作者和作品。作者一个是战士作家崔八娃,一个是战士诗人方存弟,作品是大跃进民歌《我来了》。六七十年代是安康文学的低谷,但期间仍有诗人党永庵、张宣强等出现。七十年代中期成立文艺创作组,1979年以文艺创作组为基础组建安康地区文艺创作研究室;创办于1972年的《汉江文艺》于八十年代初由32k改版为16K,另有各县各行业文学文艺期刊近10个,为发现作者、培养作者、推荐作品提供了园地。八十年初中期,以党永庵、张宣强、张虹、张会鉴、巫其祥、候传钰、李春平、陈长呤、陈希元、倪嘉、陈敏、杜光辉、李大斌、李佩今、冯时辉、付世存、姚敬民、丁文、陈欣明等为骨干的文学创作团队形成,文学创作骤然红火;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期,有马建勋进入安康作家队伍,以至从九十年代初期安康文学创作进入了高潮。至2006年,全市有中国作协会员6位,省级作协会员30多位,市级作协会员200多位,累计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近40部,累计出版各类文学专著200多部,马建勋、李春平、张虹、冯时辉、杜光辉、王晓芸、杨世芳、杜文娟、李亚明、陈欣明、周长圆、杜文涛、魏传朝、付世存、曾德强、李焕龙、蒋典军等构成了安康文学创作的核心团体。而马建勋的《国魂》和哲学系列,李春平的反腐倡廉系列长篇小说,张虹的以《等待下雪》、《小芹的郎河》为代表的中篇小说的走红时及诗集在日本出版等,构成了安康文学独特的风景线。
在安康文学艺术创作中承担统军角色的是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该单位自组建以来就承担创作规划、组治、辅导和编办期刊《汉江文艺》培养作者的功能。1994年《汉江文艺》退出,《安康文学》创刊,并适时编辑刊发戏剧作品的《剧坛》。十几年来,《安康文学》累计出刊43期,刊发作品600多万字,发现培养作者一百多位,上文提到的作家和《安康作家》一书中入选会员中的90%的处女作均是《安康文学》首发的;该刊发表的近20部中长篇小说先后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华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作家》、《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十月》、《中篇小说选刊》、《特区文学》、《延河》等数十家出版社和期刊杂志社出版或刊发,有《雷瓶儿》、《等待下雪》、《魂断青羊岭》等获省内外文学大奖。国内知名的李春平的中篇小说《玻璃是透明的》于6年前搬上银幕,他的另一部作品被列入拍摄计划。张虹的《小芹的郎河》、《天国情恋》已在广电部立项。束文寿的汉剧理论研究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