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第二!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位居西部前列

时间:2019年09月21日16时45分 作者:公共服务科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对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创建工作进行调度评审。此次评审,由各创建城市向专家组汇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介绍对创建城市督查工作情况,结合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在前期对各地开展的明察暗访式调查评估情况,经专家组综合评分,我市得分84.80分,位列西部第二。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面对“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把示范区创建作为扶贫扶志的主要抓手、追赶超越的动力支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中力量“补短板、调结构、抓创新、做示范、促公平、提效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保障体系建设更加规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初步形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交流宣传影响广泛,在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形成了许多工作特色与亮点,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质量和均等化水平、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是保障体系建设务实规范。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由文化主管部门“一把手”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了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制定出台了“创建规划”“过程管理”“目标考核”“重点任务”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工作制度和实施方案。《创建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明确了各项创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和重点任务;《安康市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试行)》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安康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和目录》推动了服务产品的多元化供给;《安康市公共文化机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招募、注册、服务、激励制度;《安康市文化工作表彰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康市“十强百优”文化人才扶持培养办法》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安康博物馆、安康剧院、“藏一角”博物馆、市群艺馆、市体育运动中心、龙舟文化园、西城阁、香溪文化广场、高新生态文化公园和运动公园、“一江两岸”文体场所等一批市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建成18座“汉水生态博物馆”;汉江大剧院、安康美术馆、非遗馆、安康科技馆即将投入运营;新建安康体育馆(公园)、工人文化宫开工建设,年底主体竣工;规划20个“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8个、在建6个。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设置率100%,上等级率91%; “一县一剧院”项目加快推进。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建成93%。改造提升广播电视发射台站10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9%,便民广播综合覆盖率96%。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全省第一。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三是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一是实施每个村(社区)“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组织一台常态化文化活动”的“三个一”文化服务项目。每年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近8000余场次,其中市县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2000余场次;镇村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5000余场次。二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征集评选,共征集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创新案例42项,培育了“文化小康行动”、百姓大舞台、新民风讲习所、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安康节拍”和面向老年人的“艺养天年”、面向青少年的开笔启智“开笔礼”、面向贫困人口的“公益文化春风行”、面向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版画艺术培训”等24项服务品牌并向全市示范推广。力争5个以上成为西部贫困地区示范品牌。三是丰富服务产品供给,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汉调二黄大戏《半云榜》入选省委宣传部艺术基金和省文旅厅重点创作扶持剧目。每年新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千余件,一批具有安康文化标识的文艺作品在中省获奖。四是实施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推广项目,“文化安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市、县区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正式运行;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加快推进,“地方史志”“陕南民歌”“汉调二黄”“馆藏文物”等一批具有安康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项目陆续建成开放。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初步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购买演出服务2000场次,购买有线电视用户11万余户;启动“安康阅读起跑线”社会力量帮扶项目,截止2019年8月,省内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个人共向安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中小学图书馆捐赠图书30余万册、资金50余万元、数字资源200余万元,开展业务培训20余场次,培训文化工作者2000余人次;采取政府主导、星级创建、年度考评、按星奖补等措施,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群众文化组织1500余个;实施“艺术培训机构联盟”“公共文化机构社会组织联盟”“馆企合作”等社会化服务项目;建立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招募、注册、服务、激励制度,全市每年招募“三区”文化志愿服务人员200余人。

  五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启动。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创建国家示范区,建立了“行政首长负责机制”、“人大政协审议调研监督机制”、“党委政府协调机制”、“三长(局长馆长站长)分工负责机制”、“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奖惩及责任追究问责机制”,市、县区联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安康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分馆建成率分别达到49%、50%。恢复乡镇文化站机构,出台《安康市文化工作表彰奖励办法》,着力营造崇文尚文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是交流宣传影响广泛。成功举办了两届“南水北调”中线城市文化旅游联动活动和“丝路源点•生态安康”开放发展论坛,中曲协“送欢乐•下基层”“三秦非遗荟金州”全省非遗展演系列活动,汉调二黄、弦子腔参加文旅部举办的昆山戏曲百戏盛典,举办了安康留守儿童版画上海展,陕南民歌陕北行等活动。编印《创建简报》16期;制作了创建宣传片面向全市公众播放;举办示范区创建公益招贴画大赛,对获奖的30件作品印制10000份免费下发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在高速路、城市重点路段、公共文化机构设置了宣传牌、宣传栏80余块;组织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安康人民广播电台集中宣传报道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518篇(件);《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中省媒体先后80余次宣传报道我市示范区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七是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全面启动。成立了制度设计领导小组,课题设计专家团队,制定下发了制度设计方案。专家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安康创建工作基础条件的分析,确定了“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研究选题,完成研究大纲,研究试点项目启动。

  八是安康特色初步彰显。

  (一)启动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新探索。以倡导“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安康新民风建设,是安康市委、市政府针对党建工作新要求、脱贫攻坚新形势、文化建设新任务、社会治理新问题提出的一项具有统领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新民风建设补齐了文化扶贫短板,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得到了汪洋同志的批示肯定。一方面,新民风建设为乡村文化秩序重构提供了重要抓手,特别当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多元文化解构压力时,新民风建设巩固和坚守了乡村文化传统根基,起到了引导乡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新民风建设调动了乡村社会各种积极力量,建立的“一约四会”机制,培育了乡村参与文化,为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安康创建在该领域的探索已经从理论层面逐渐延伸到制度和实践层面。

  (二)探索“小技艺、大产业、助脱贫、富安康”文化助力脱贫模式。依托独特多元的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培训授艺、项目扶持、基地生产、市场转化等机制,培育了石泉中坝“七十二坊”非遗基地、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和镇坪腊肉制作技艺传承带动脱贫等实践案例。尤其是紫阳县市级非遗项目郑远元修脚技艺,通过镇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办修脚技艺远程教育,使一大批贫困劳力在家门口掌握了修脚技艺,就业脱贫,开办全国连锁店近万个。新华网以“一把修脚刀带动4万余人致富”为专题报道了该项目,郑远元也因此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三)形成以“安康阅读起跑线”为主题的社会力量参与新机制。该项目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对口帮扶市图书馆和10个区县公共图书馆、西安市十家“最美校园图书馆”对口帮扶市图书馆和10个区县中小学图书馆为抓手,以捐赠图书资源、业务培训和服务资源跨行业整合为具体内容。目前,共计捐赠图书30余万册、资金50余万元、数字资源200余万元,开展业务培训二十余场次,培训文化工作者2000余人次。

  (四)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改革新探索。乡村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安康创建工作结合文化扶贫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利用安康新民风建设中形成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一约四会”治理体系,已经在紫阳县蒿坪镇蒿坪村启动了改革试点。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扩大“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范围,力争形成符合安康实际、彰显安康特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体系。

  (五)培育一批精准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案例征集和评选为载体,培育了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安康博物馆针对青少年打造了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开笔启智”活动, 2018年度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安康群众艺术馆“安康留守儿童版画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被列为2018年陕西省文化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安康市图书馆通过“抓小众,带大众”的办法,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随着“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陆续建成,安康市图书馆因此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先进单位”。 汉滨区“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向全国展示推广;“安康节拍”广场舞被列为全国示范品牌;旬阳县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与民政部门合作,面向农村老龄人口文化需求的“艺养天年”项目持续推进;以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为载体,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我要上龙舟节”成为城乡群众的“梦想舞台”;深入实施中心城市“文化大本营”工程为示范,开展了安康百姓大舞台、汉水文化大讲堂系列品牌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直面服务供给城乡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效能不高、人才队伍不强的突出问题,按照“立足安康实际、硬件保底达标、软件争创优秀、打造富有安康特色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板”创建思路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经费投入倾力而为、示范创新尽力而为”工作措施,务实推进创建后半程工作。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补短板、调结构,完善覆盖城乡的四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和 “一把手”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保底达标。三是改造提升市图书馆设施功能,加快中心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安康美术馆、安康非遗展示馆和汉滨区少儿图书馆建设。四是进一步提升县区文化馆、图书馆设施水平,完善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构建较为完备的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五是推动市、县(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和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落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六是务实推进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二、抓创新、做示范,彰显安康创建特色。一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推动“创意、创新、创造”实践探索,着力打造5个以上具有安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激励引导服务创新,催生更多更好的特色服务项目。二是创建“一县一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在服务机制和效能提升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化、公共文化机构导游化、公共文化活动旅游化等方面形成特色亮点。四是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动村(社区)“三个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五是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高质量推进“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

  三、促公平、提效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结合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安康新民风建设实践和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改革,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探索贫困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末梢”变成“前端”、“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前一公里”,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利用新民风建设所形成的工作机制,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三个培育”,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机统一,力争为全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示范。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育才路113号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