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农历 3月22日

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对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4号建议的复函

时间:2024年06月28日09时45分 作者:政办科

吴云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5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乡土文化保护和利用,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建立重要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955处,其中古遗址1205处、古墓葬2798处、古建筑644处、石窟寺及石刻16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129处、其他18处(国家级3处、省级99处、市级6处、县级90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7项、市级209项,县级457项。二是推动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在全市建立社区博物馆60余家、非遗展馆20余个,设立非遗传习所290多个,聘请群众文物保护员700余名,培养非遗传承人800多名(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42人、市级 183人、县级620人)。三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魂、以文赋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共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2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2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3个,国家级重点扶持非遗就业工坊2家、省级非遗就业工坊25家、市级非遗就业工坊37家。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积极采纳的建议,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建设崇德向上幸福安康“五大工程”实施方案》,全方位推动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一是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工程,搞好乡土文化挖掘与阐释。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分类建立古遗址、古民居、传统村落、古镇古街等名录;加大古籍善本、地方史志、家训家规等整理、点校和阐释,搞好地方文史优秀学术成果出版;继续加大社区博物馆、非遗展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不断丰富乡土文化传播载体。二是实施以文塑旅增效工程,推动乡土文化保护与利用。坚持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共建共享,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和特色元素,结合“和美乡村”建设, 打造以“乡村文化+自然景观”为基础,回归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和乡土文化的乡村旅游业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培育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带,发展一批乡村旅居目的地、乡村旅游名镇名村。三是实施文明建设工程,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注重从地方名人、文化遗产、民间故事,以及当代道德模范人物、身边好人等优秀群体中发掘中华传统美德和历史人文,深入开展遗产抢救、教育普及、文化传播等活动,让有形的乡土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2024年6月2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3358101)

60对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4号建议的复函.pdf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办公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滨江大道1号建设大厦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