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安康的驿站 参与文化的通途 乐享文化的家园 安康文化的词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创建专栏>工作动态 > 正文内容

文化惠民的社会担当——透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紫阳作为

作者:安康日报 记者:梁真鹏来源:安康日报 记者:梁真鹏发布日期:2020-08-06 08:49

 满城绿水伴茶香,久不唱歌忘了歌。在茶乡紫阳,茶香歌亦甜。文化如甘露如清泉,滋养一方水土,润泽一方百姓,浇灌人们心灵的绿洲。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绵延城乡街巷社区,化入寻常百姓家中。

 一座座恢宏壮观的场馆等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场场文化活动及服务项目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曲曲悠扬的紫阳民歌在大街小巷飘扬……行走在茶乡的紫阳县大地,一个个文化活动品牌活跃在大街小巷,一项项惠民举措让群众饱尝文化大餐,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呈现在眼前。

 紫阳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紫阳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社会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惠民不断滋养和浸润着城乡人民的生活,展现着紫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喜人成果,吹拂着茶乡人踏歌逐梦的惠民新风,诠释着紫阳文化普惠民众的社会担当。

 

  • 民歌点亮城乡文化生活

 传唱民歌经典,舞动绚丽紫阳。
 7月2日一大早,紫阳县向阳镇社区广场格外热闹,近60名社区居民身着统一服装,在文化馆舞蹈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伴随着欢快的紫阳民歌,跳起了时尚的广场舞。在社区广场,前来学习的社区群众从跃跃欲试到积极参与,在音乐声中,神气十足,节奏欢快。


 紫阳民歌旋律婉转优美、风格清新淡雅,作为紫阳县传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阳县创新文化表演形式,将紫阳民歌与广场舞相结合创作出“紫阳民歌广场舞”这一具有紫阳文化特点的品牌文化项目,创造出奇妙的艺术美感,珠联璧合在一起,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可以创新紫阳民歌的表演方式,让紫阳民歌真正“火起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
在现场负责教授广场舞的文化馆干部陈启静告诉记者,她们每个月会选择两、三个镇定期下乡开展民歌广场舞教学,这种将紫阳民歌和广场舞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很受当地群众欢迎。除了到各乡镇教授紫阳民歌广场舞之外,她们还多次在县城内举办大型广场舞活动,吸引了大量舞蹈爱好者参与其中,不仅对外展示了紫阳文化魅力,还有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在紫阳县文体中心多功能厅,俏姑子民歌演唱团的演员们正在抓紧排练民歌广场舞《采茶歌》。团长苟祥芳告诉记者,她们演唱团从最早由12人发展到现在的56人,都离不开县文化馆的辅导、支持和关心。演唱团每年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近80场,把紫阳民歌广场舞跳到省市,舞到北京,跨出了国门,走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紫阳县非遗中心对紫阳民歌进行编创,已连续五年将紫阳民歌改编成广场舞曲,由文化馆安排专职人员对各社团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并组织各社团参加展演、比赛,形成了紫阳民歌传承的品牌项目,进行对外推送。


 听不够的紫阳民歌甜美柔情,看不够的律动舞步新颖大方。每当夜幕降临,在紫阳山城的广场、空地总能见到跳广场舞的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的民歌舞蹈氛围里,尽情舞蹈,尽情欢乐,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海洋”,文化惠民活动点亮城乡文化生活。


 紫阳县文化馆副馆长王佩兴奋地说,近年来,我们除了开展紫阳民歌广场舞活动以外,还让紫阳民歌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村镇,将紫阳民歌广场舞品牌项目向全县推广普及,结合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派送舞蹈专干定期下乡开展民歌广场舞教学,将紫阳民歌广场舞打造为全县群众文艺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头项目,带动紫阳传统民间民俗、群众文艺生活繁荣的主要力量。


 紫阳民歌剧被纳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名录,茶山实景剧《清明已煮紫阳茶》今年3月正式演出。全县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等活动,创作了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小品《我不是贫困户》,歌伴舞《中华美德》和快板《扫黑除恶保平安》等一大批文艺作品。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1890场(次),启动实施了“新风惠民·扶贫扶志”文艺演出23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打卡”富硒茶陶博物馆,到图书馆感受文墨书香,参与各类文艺活动……如今,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让紫阳人的业余生活更有情趣,更具人文情怀。


 周末走进图书馆看书学习,已经成了大三学生冉玉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告诉记者,在这里自己能找到专业书籍,还能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专心复习考研。


 紫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开发、利用、整合场地和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深挖特色亮点,培育文化品牌,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筑牢多元文化服务基础。

 

 紫阳县图书馆新馆与紫阳中学图书馆合并共建,2019年12月新馆在紫阳中学文体艺术中心二楼建成,面积3800平方米,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今年1月9日开始试开馆运行。新馆公共空间设施完备,服务项目齐全,有读者座席500个,纸质图书总藏量210000余册,新馆实行全年无假日错时开放服务,周服务时间在56小时以上。6月5日,西关中心广场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面建成对外开放。新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部采用自动化设备及RFID技术进行管理,集查询、预约、自助借还书、续借、自助办证、阅读活动、培训讲座、展览等功能为一体,并实现新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进一步方便全县人民群众和学生阅读学习。读者可在网上检索阅览各种电子资源,免费借阅、下载,让读者真正体验到高科技时代的智能化服务。


 “由于图书馆环境条件良好,服务热情周到,借阅方式快捷,许多人从麻将馆移到了图书馆,许多学生从游戏厅走向了图书室,每逢节假日,图书馆呈现出门庭若市、甚至显现一座难求的局面。”馆长杨昭不无骄傲地说,“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馆的场地优势,加强与当地社团、文化机构、学校的合作,提升新馆的服务水平,做好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紫阳。”


 从今年5月开始,新馆与本县社团和外地文化机构加强馆际合作,每周三晚间连续开展了三期“亲子阅读益站”阅读活动,定期举行“亲子阅读益站、讲座、好书荐读、读书征文、阅读分享、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新馆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7月3日,紫阳县远洋幼儿园和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非遗传承博物馆研学之旅”活动,孩子们一边学习茶文化,一边体验茶的包装流程。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袋装茶,孩子们喜笑颜开。


 紫阳富硒茶陶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集收藏、保护、展示、研学、体验,弘扬汉江流域富硒茶与乌(铁)陶为主的特色博物馆,也是紫阳县第一家博物馆。自2019年7月1日开馆以来,紫阳富硒茶陶博物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馆内收藏品约500余件,馆内设有制陶体验区、读书吧(剪纸体验区)、茶陶文物区等10多个展示体验区,是弘扬紫阳县茶陶文化的重要载体。


 该博物馆运营总监周明丽告诉记者,我们举办手工包茶、陶艺体验等研学活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富硒茶陶博物馆,了解紫阳的文化,希望让更多的人走向一种休闲娱乐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据介绍,“小小陶艺师”活动每周一期,目前已举办20余期。截至目前,累计上千名孩子参与了该活动。该活动通过亲手制作陶塑,孩子们可直观地感受千年制陶文化,体验手工制陶的乐趣,从而加强对紫阳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每周一期的“读书会”线下开展,线上直播,并邀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参与其中。参与者身着汉服,通过文化讲座、有奖问答、成语接龙、图书漂流等环节,以读书的名义宣传紫阳文化,共累计吸引十万余人收听收看。每周定期开展“小小陶艺师”“读书会”“剪纸体验”“茶文化讲座”等活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广泛合作,传承富硒茶陶文化,弘扬紫阳茶道精神;建立微信社群,向大家定期推广茶陶展品的历史知识,目前群人数逾千人;成立新媒体发展中心,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加强紫阳茶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紫阳县文旅广电局文化股股长陈丛霞告诉记者,全紫阳县加大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全县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4个,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成10处图书馆分馆和9处文化馆分馆。严格按照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两馆一站”经费保障机制,及时足额拨付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确保了“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

 

  • 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7月4日,由紫阳县东来书院、县文化馆、县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书法公益讲座活动在紫阳小学举行。邀请中国书协会员吴纯宝、程楼贤现场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面对面地进行了精到的专业点评和辅导,全县书法爱好者110余人参加活动。这种采取“讲座+点评”的方式,使紫阳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们在本乡本土就能享受到书法名家的现场悉心指导。


 近年来,紫阳文艺界和文化旅游局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唱响时代主旋律,积极策划、组织开展了“扶贫扶志·文化进万家”“新风惠民村村行”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艺活动。在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树立多个典型示范点,加速完善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把惠民平台搭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继紫阳县图书馆、文化馆、老年大学、县工人俱乐部等公共文化设施场馆常年免费开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北五省会馆、文笔山公园、青中村等旅游景点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常态化组织开展“春品茶、夏亲水、秋问道、冬养生”四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中央电视台在该县成功录制《乡约·紫阳》《中国影像方志·紫阳篇》《秦巴汉水紫阳春》等精品节目;中国首部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荣获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五项大奖,《美丽的桑园坪》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成功举办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山之茶”西安紫阳民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示了紫阳文化魅力。“激情广场大舞台”“乡村文化大戏台”“民俗文化大展台”。紫阳民歌剧被纳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名录,茶山实景剧《清明已煮紫阳茶》今年3月正式演出。全县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等活动,创作了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小品《我不是贫困户》,歌伴舞《中华美德》和快板《扫黑除恶保平安》等一大批文艺作品。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1890场(次),启动实施了“新风惠民·扶贫扶志”文艺演出230余场,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紫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力于新时代,立足于人民,普惠于群众,必将成为点亮百姓美好生活的璀璨阳光,呈现出文化惠民中应有的社会担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