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安康的驿站 参与文化的通途 乐享文化的家园 安康文化的词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旅资讯>创新案例 > 正文内容

石泉:让文化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作者:安康市文化与旅游广电局来源:《安康日报·文化周末》头版发布日期:2019-08-06 10:57

广场上,舞步飞扬;社区里,歌声激荡;大剧院里,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景区景点里,赏民俗,体验非物质文化的魅力……走进石泉城乡,“一月一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彩上演,一年四季旅游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常态。

近年来,石泉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先进文化县为契机,以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为导向,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正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亮了百姓幸福生活。

 

强化保障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在石泉县老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开始了新的一天,书吧和音乐室里座无虚席,少年儿童正在进行图书阅读交流活动,中老年群众则在练习大合唱。

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世元介绍,2018年他们争取40余万元资金,打造了书法室、阅览室、音乐室、棋牌室和文化活动大厅,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石泉县充分整合镇村、社区和学校资源,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延伸到最基层。在池河镇五爱村,儿童之家、老年幸福互助院、文化娱乐活动室、大型文化广场一应俱全,配套的设施设备都比较完善,为群众日常的文化生活、读书阅览以及留守人群的服务管理提供了诸多方便。

据了解,石泉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有公共三级图书馆一个、二级文化馆一个,总投资1500万元的图书大厦已完成主体工程,后续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池河、两河两馆分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文化生活阵地,让群众茶余饭后有了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9年,石泉11个镇综合文化中心、161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达标。除此之外,县级大剧院、档案史志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杨柳体育场、工人俱乐部、革命纪念馆、石泉博物馆、蚕桑博物馆等免费对外进行开放,全县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场地超过33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位居全市前列。

今年1月,石泉县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培训班,特邀省、市专家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法规政策、示范区创建指标解读、乡镇社区图书馆管理及阅读推广、当代环境下我国非遗保护的特点及方式等内容,对全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结合县域实际,在加强培训,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还制定了县级基本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服务目录,并向大众进行公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实行“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广大群众及特殊群体开展免费辅导、培训,每年达30次以上,服务人数达5000余人次。

走进曾溪镇油坊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现场非常热闹,有跳广场舞的、有练习大合唱的,还有在健身器材区域锻炼的。2017年,油坊湾村被纳入“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在原有基础上,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标准进行建设和完善。如今在油坊湾村,山上不少村民搬到了山下,茶余饭后,参与文化活动成为了村民们的“必修课”,这个从前冷冷清清的小村庄正变得热闹起来。

这些只是石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先进文化文化县的一个个缩影。石泉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等实施方案,在组织保障上,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文化主力、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在经费投入上,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多渠道增加文化建设的发展投入;在考核制度上,将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创建工作氛围。

 

注重引领  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庆‘七一’系列活动各文体社团辛勤付出,社会效果好,反响大,难忘的图片……”“珍珠河畔文体协会表演的太平鼓舞、东方红舞蹈编排新颖大气、演员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受到观众好评……”

翻看戴新成最近的微信朋友圈,发出的都是各社区、社团举行文艺活动的精美图文。戴新成是石泉县电视台的退休干部,爱好摄影和写作的他经常在各文化社团之间穿梭,为大家义务摄影宣传,成了各文化社团最受欢迎的人。“现在县里文化社团多,群众参与、参演的热情高,能给大家留下表演的精彩瞬间,我也觉得很快乐。”戴新成说。

石泉县围绕建设全国先进文化县为目标,以繁荣群众文化为核心,不断壮大群众社团组织。在注册登记上简化程序,在扶持激励上对新组建的农村文化社团奖励1万元,还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在活动和导向上注重服务与引导。出台完善群众文化发展奖补、考核、评优机制,多方面给予奖励,通过良好的政策机制激活文化社团发展活力。

为了向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石泉县积极推动优秀文化“下乡”。今年以来,石泉县文化馆精心编创了一批文艺节目,结合扶贫扶志“村村行”、文化扶贫“一村一年一场”等主题活动,组织文艺小分队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已演出100余场次;县图书馆将文化讲座、政策法律法规解读、实用技能宣讲等主题与流动服务结合,已开展流动图书服务15场次;“一村一月一场”免费电影已放映900余场次。

想要文化“强起来”,在“送文化”基础上,还必须“种文化”。

石泉县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抓“多彩生活、幸福石泉”主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按照月月一主题、周周一活动的原则,常态化、系统化、特色化、品牌化开展“唱响石泉、舞动石泉、乐润石泉、戏品石泉、书香石泉、印象石泉”六大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给群众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大舞台。

在常态化开展的文化赛事活动的引导下,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文艺社团组织得到快速发展,文艺队伍越来越庞大,全县由群众自发成立的文化社团涵盖文史研究、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各个方面,目前各类社团组织达48个,在册专兼职文化文艺工作者、爱好者近5000余人。

通过精心耕耘“种文化”,基层文艺队伍越来越庞大。大部分协会、社团积极开展工作,主体作用发挥较好。县书画家协会延伸服务触角,在后柳、池河建立书法分会和创作基地,在县城社区开办免费书法培训班;北街社区合唱团、秀之美舞蹈艺术团经常赴省内外参赛参演,多次为石泉赢得殊荣;汉江文化艺术团、城关镇舞蹈协会、老城社区文体协会、城西社区文娱协会、珍珠河畔文体协会、杨柳社区文体协会、池河自乐社等社团积极围绕新民风建设、旅游节庆、“送文艺下乡”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个文化社团每年参加义演、展演活动3-4次以上。镇、村业余团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让广大群众有戏看、有书读、有舞跳。

在全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石泉县立足于文化乐民、富民、育民,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保障文化民生、实现文化小康。全县广大社团组织和文艺工作者、爱好者通过积极主动作为,不断生产创作文学作品、创排文艺节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有效发挥了文艺引领道德风尚、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城关镇北街社区常住2万多人,是石泉县人口最多的社区,管理服务难度较大。通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完善文化娱乐设施,社区先后组建了舞蹈队、腰鼓队、合唱团等10多个文艺和健身组织,固定参与人数1000多人,他们经常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各大广场,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成为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北街社区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文旅融合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石泉旅游人气火爆。来自湖北、西安、汉中、安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慕名而来观看大型原创实景歌舞《丝路之源·十美石泉》。

 

在夜色中享受视听盛宴,舞台的灯光绚烂迷人,随着剧情穿越千年,看鬼谷子纵横捭阖,观石泉先民兴桑养蚕,听汉江船夫的号子声,赏石泉十美的山水民歌,感悟先秦鬼谷子的智慧文化、领略石泉传承千年的蚕桑文化,游客们在唯美的艺术表演中留下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每到周末的傍晚,古装情景剧《县令出巡》都会在石泉老街与大家见面,县太爷走出县衙体察民情、与民同乐,此外,火狮火龙表演、彩狮彩龙表演、五福财神送吉祥表演常态化举行,为游客奉上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和享受,石泉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纳80余名具有文艺特长的人员,参与展现石泉大型实景剧目《丝路之源·十美石泉》的演出,此剧目于周末及节假日在杨柳秦巴风情园进行常态化公益性演出。还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形式,招聘30余名具有传统民俗表演技能的人员,周末及节假日在汉江石泉古城开展“县令出巡”及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

石泉县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坚持把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载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把文化内涵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产业中,加快构建“文化唱好旅游戏、专场演艺进景区、旅游商品产业化、品牌活动常态化”格局。全县上下锐意打造“鎏金铜蚕·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文化名片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名片,着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围绕文化打造精品景区。把鬼谷子文化与云雾山的良好生态环境相结合,开发“旅游+文化+休闲度假”的云雾山鬼谷岭旅游景区;着力打造的秦巴风情园将鬼谷子文化和桑蚕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石泉文化旅游的集中展示区和游客集散地;围绕“汉水文化”,打造了“印象汉江”、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作坊小镇等一系列生态休闲、观光度假、民俗体验类项目。同时,将民俗传统文化与汉江石泉古城、鬼谷子文化小镇等景点充分融合,让文化提升旅游深度、旅游助推非遗文化的保护,形成旅游与文化大发展的格局。近年来,石泉县已经成功打造了燕翔洞、中坝大峡谷、汉江石泉古城3个国家4A景区,2个3A景区。

围绕文化开发旅游商品。结合“金蚕之乡”“鬼谷子故里”“秦巴水乡”三大文化名片,着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贸服务企业。目前,已经开发出蚕桑产品、富硒农产品、风味小吃品、康养保健品、工艺美术品、文化纪念品、旅居日用品等多个系列的旅游商品,努力让游客能够“把石泉文化带回家”,促进了当地农产品和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围绕文化打造特色美食。深入挖掘美食文化资源,开发名特小吃,推出了汉江河鲜、鬼谷山珍、桑蚕美食以及庖汤会坝坝宴等精品宴席和十大名吃。出台政策扶持餐饮企业,打造了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和品牌美食店,形成“百家百味”的餐饮特色,培育了汉江古城、鬼谷庄、后柳水乡、作坊小镇、饶峰驿站、金蚕小镇等特色餐饮示范基地,美食成为游客忘不了的“石泉味道”。

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上,相继成立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等10余个学术研究团体,“鬼谷子”“鎏金蚕”被注册为全国知名商标品牌,石泉桑蚕丝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石泉火狮子、花鼓坐唱、“庖汤会”、鼓气馍、红豆腐等成功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熨斗古镇创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县城明清古街创建为省级文化旅游街区,培育了鬼谷子文化小镇、池河金蚕小镇、中坝作坊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充分展示了文旅融合的魅力。

在后柳镇中坝村,由72户搬迁户民居改造成的七十二作坊再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盛况,榨油坊、酒坊、豆腐坊、铁匠铺等传统手工艺充分展示秦巴农耕文化,凸显乡村田园风光,打造成了独具陕南农耕文化的最美特色小镇。小镇自开园以来,依托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参与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小镇还结合节假日和每年冬季的庖汤盛会举行系列参与性强、趣味浓的文旅活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先后被授予“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列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

借助对旅游文化品牌不遗余力地提炼、打造、宣传和推介,“全域旅游”释放出巨大的客流量红利,使得“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凸显,石泉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近三年石泉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20%以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石泉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来源:2019年8月2日《安康日报·文化周末》头版

记者:梁真鹏 通讯员:许兵 吴亚君 陈启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