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泉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思路,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文化旅游供给能力、综合效益和服务质量,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深受群众和游客欢迎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1、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化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融入旅游服务体系。按照“一心(县城为中心景区)、四区(以云雾山为核心的秦岭生态文化体验区、以汉江为轴线的汉水文化休闲度假区、以池河金蚕小镇为重点的“鎏金铜蚕”丝路文化体验区、以饶峰、两河为突破的康养休闲度假区)、多点(利用山水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形成的多点开花全域旅游格局)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结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品牌打造,在鬼谷岭景区建成鬼谷子文化纪念馆,在汉江石泉古城建成24小时阅读吧、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在秦巴风情园建成了蚕桑博物馆、根雕奇石展览馆,在金蚕小镇建成金蚕之乡展览馆,以旅游景点为核心,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主动纳入旅游服务体系,满足游客文化需求。目前,全县已建有公共二级文化馆、三级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20余处。二是开展全域旅游创建,打造文旅融合龙头阵地。围绕本土特色文化,加大休闲度假区、精品景区培育和A级景区创建力度,打造核心品牌示范引领。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将后柳镇中坝村移民安置点打造成中坝作坊非遗小镇,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小镇还通过打造“庖汤会”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文旅IP,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对江西会馆、禹王宫等古建筑及所在的古街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了汉江石泉古城景区,2017年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充分挖掘鬼谷子文化,以省级文物保护点“天台观”为核心,结合省级非遗项目“鬼谷子传说”以及周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打造了云雾山鬼谷岭4A级旅游景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引领石泉文化旅游发展。
2、公共文化机构导游化
一是推动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机构整合,在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点探索设置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主客共享”。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进行改造提升,设置旅游咨询台,增添旅游标识、景点导览、项目体验、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无障碍设施等旅游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文旅共建”。三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旅游常识,打造“人人都是讲解员、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引导员”的“三员”模式。
3、公共文化活动旅游化
一是将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为游客体验项目。以汉江石泉古城为载体,将县衙断案、祈福节、汉服茶艺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为游客参与体验项目。二是打造精品演艺节目。组建了演艺队伍,在汉江石泉古城上演县令巡游、舞龙、火狮子,同时还有汉调二黄、花鼓坐唱等精品文艺节目。投资400多万元,打造了“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大型实景剧,在秦巴风情园常态化演出,受到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三是整合全县文艺团队,打造文化惠民平台。将全县48个文艺社团4000余人整合起来,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社团参与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开展各类文化演出和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
4、公共服务项目品牌化
一是打造四大品牌文化活动,即春节民间文化艺术节、夏季蚕桑文化旅游节、秋季鬼谷子文化旅游节、冬季“庖汤会”美食文化节,推动石泉旅游由假日季节型向全日常态型转变。二是畅通政府购买渠道,鼓励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募80多名群众为固定演员,参加民俗文化表演和文化惠民演出。三是将“艺养天年”老年人文化服务项目与夕阳红老年旅游产品结合,“开笔礼”青少年文化服务项目与研学旅游活动结合,“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项目与民俗旅游结合,提升文旅融合水平和服务效能。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功地探索出具有石泉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2020年5月,后柳镇文化站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石泉县文旅融合案例被陕西省文旅厅作为典型推广,2020年12月,石泉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鎏金铜蚕·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近三年石泉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2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至24.87%,带动旅游商品和农产品销售3.2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石泉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