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紫阳民歌传承发展交流会在市群艺馆召开。与会人员围绕紫阳民歌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讨论,对紫阳民歌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来自我市文化、教育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从紫阳民歌的专业人才培养、艺术精品打造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承元表示,民歌的艺术形式根源在民间,要考虑和琢磨如何挖掘紫阳民歌的精髓来突出它的特色,增加留存和传播的优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杨小红(录音):紫阳民歌今后的发展应该是从多培养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在当地培养后期年轻人,紫阳民歌进校园、进社区走向群众,大量普及,多引进培养创作人才,另外是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包装人才、包装民歌、包装素材,打造精品。
紫阳音乐家协会主席樊光安(录音):我们听取专家学者对紫阳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很大收获。回去以后,一定把紫阳民歌的创作、演唱及人才队伍作为重点,以文旅来推动紫阳的经济发展。
据了解,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传统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传统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紫阳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200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多年来,紫阳民歌艺术的发掘、整理、研究与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得到积极推进,已公开出版《紫阳民歌选编》《紫阳民歌研究》《紫阳民歌音乐研究》等词曲、学术专著20多部,构成了地方文献的鲜明特色,紫阳县也成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