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火龙有300年以上历史,是汉滨先民们薪火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于民间祈福、节事欢愉、节日岁事、村落欢庆等。主要分布于汉滨区月河川道南北两山和安康城区一带,并辐射旬阳、汉阴、平利、岚皋、紫阳等县。
安康火龙由龙宝、龙头、龙身、龙尾、龙衣、炸油捻、哧火筒等器具组成。习俗由洗龙、摆出龙宴、龙点睛、庙敬天地、接龙、拜主敬神、披红献宝、送龙、卸龙衣、送龙归天等组成,玩火龙由摆四门、舞龙、烧龙、逗烧龙等组成。
火龙是仿龙的形状,用竹子、皮纸、绳索捆扎而成。它的制作过程主要是:篾匠用竹篾编制龙灯罩,由铁匠打制火捻夹子,由木匠制作龙灯托及龙杠,由祈愿的家户出资购龙衣和挂龙衣。存放有两种方式:一是龙灯一直保存,来年只做修补;二是玩三年后龙灯全部敬天重做。龙捻制作用皮纸手工搓成绳子状,炸油捻子用木子油或牛油、羊油,油中按比例要加松香、樟脑、砒霜等物质,需要解决油捻子燃速、亮度等问题。哧火筒用火药、铁屑、玻璃屑、铜屑等制作出红、绿、黄等各色烟火。伴奏用鼓、锣、铙三种打击乐器。
安康火龙一般正月十二出灯,正月十六卸龙衣。安康火龙根据场院大小、人员多少选择7、9、11、13节龙进行玩耍。选择各节龙都有各自的寓意或说法(如11节龙就是“有衣有食”),最长的13节龙为30米。
舞火龙者以各种舞姿变化以达到火龙不被点燃为胜利,观众则以燃放花筒点燃火龙为取胜。火龙舞者以“龙抬”“龙打滚”“龙摆尾”“龙行云”等组合为表演动律,耍宝人和舞龙者的表演相配合,在统一节奏中充分发挥个体变化,使舞龙画面更具有审美价值和震撼力。火龙表演自由随意,因人因势而舞,时而威猛矫健,时而舒展优美,形态变化多样,龙在四溅的火星烟花中翻滚飞舞,呈现出龙腾虎跃的场面。
安康火龙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具有尊重大自然,崇尚正义,知德感恩的作用。它是融舞蹈、服饰、音乐、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民间典型的祭祀风俗、舞蹈文化的遗存,是龙文化在民间的直接体现,有较强的制作技艺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安康火龙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