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关于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第217号建议的复函

时间:2021年10月08日15时15分 作者:

陈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安康“文化生态”的建议》收悉,现就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文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安康“文化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市政府每年配套1000万元经费,保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今年7月我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安康汉江大剧院、美术馆、科技馆建成开放,市、县两级文图两馆设置率100%、上等级率91%,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便民广播综合覆盖率98%,建成“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34个,建成“汉水生态博物馆群”50个,18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全省推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安康样板”研究》正式出版,新民风建设实践荣获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一等奖,“文化小康行动”和“新民风保障乡村脱贫振兴”经验入编新华社内参。

  二是文物保护工作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95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名街)4个、省级传统村落85个;不可移动文物占全省总数10%、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占全省总数的28%、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占全省总数15.9%。国有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9个、文物管理所8个,备案民办博物馆4个,馆藏文物(藏品)16473件(组),其中一级文物 72件(组)、二级文物232件(组)、三级文物1612件(组)。汉江明清古会馆群、陕南特色古民居群、安康线性文化遗产、南北朝文物、历代名人字画等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

  三是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制定印发了《安康市推进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各县区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良好。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37项、市级非遗项目209项、县级非遗项目453项。认定了三批30家单位(企业)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命名了首批市级工坊23家,9家工坊被省文旅厅评定为省级非遗工坊,紫阳和平茶厂和石泉中坝作坊小镇2家工坊被文旅部确定为重点扶持工坊。实施了汉剧振兴推进戏曲传承工作,按照“普及、创新、提高”的基本方针,持续举办汉调二黄进机关、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的“五进”活动。《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汉剧兴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四是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先后出台了《安康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先后多次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市政府每年配套300万元旅游宣传经费支持文旅融合发展。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文化旅游名镇(街区)3个、旅游特色名镇1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4个;培育文化市场主体2100余家(规上文化企业140家)。“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安康美食”“地方史志”等一批数字文化资源项目建成开放。探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化、机构导游化、活动旅游化,建成了一批“文化旅游驿站”;打造了《石泉十美》《县令出巡》《汉水长歌》等一批极具安康特色的旅游演艺剧目。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深入挖掘安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聚力提取特色文化符号,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安康“文化生态”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编制《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八大工程”制度体系;全市推广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办)20个、示范村36个、乡村文化理事会36个,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新经验。组织石泉、汉阴、白河3县申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石泉池河镇等5个镇申报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和旬阳民歌等6个项目申报中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抓点示范提升服务效能。

  二是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深化文物体制改革,提请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协调编制、财政等部门支持,充实文管所、博物馆等基层机构力量,将文物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紧扣中、省“十四五”文物工作重点,积极谋划、包装、策划、储备一批文物保护重点项目,争取列中、省计划;加快平利廖乾五、汉滨香溪洞石窟群等重点文物的保护维修和旬阳孟达墓、汉阴文峰塔等安防系统技术方案编制,推进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旬阳县红军纪念馆群博物馆改扩建,以及社区博物馆和基层文物库房建设;加强古蚕古丝古茶古道研究,办好鬼谷子文化、茶马古道、秦汉古茶等高峰论坛,加大“鎏金铜蚕”、“秦汉古茶”等文创产品研发和推广,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交流合作。

  三是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戏剧振兴,贯彻落实汉调二黄守正创新工作会议精神,目前已经印发了《安康市汉调二黄守正创新宣传普及工作方案》,下一步将制定印发《汉调二黄守正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督促落实汉调二黄研究院收归市上管理、财政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培养、剧院改造建设等工作,推动汉调二黄和我市其他优秀戏曲艺术全面繁荣发展;制定出台《安康市非遗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安康市非遗助力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等办法意见,实现全市非遗保护依法依规开展;不断完善非遗档案资料和数据库建设,适时整理、出版安康非遗图典;不断健全、优化四级非遗名录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全面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努力提升非遗传承队伍技艺水平;推进非遗展示、陈列和传习场馆建设,建设一批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展示、陈列馆,积极建设一批数字馆;继续做好非遗生产性保护单位申报评审工作,实施“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大力支持非遗文创企业、产业园区、特色街区、非遗小镇建设,培育一批非遗衍生产品品牌;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结合,打响“安康非遗美食”品牌,推出安康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系列文创、旅游产品,推动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进景区,做精做大安康龙舟节、石泉疱汤会等传统民俗和节庆活动,形成安康节庆文化旅游品牌。

  四是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工作围绕“打造千亿旅游康养产业集群”目标,着力构建“一心引领、两廊延展、三区带动”(安康中心城区,诗画汉江亲水蓝廊、秦巴画廊生态绿廊,秦岭之心森林游特色体验区、凤凰仙境康养游特色体验区、巴山之巅草甸游特色体验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立足全域文旅核心圈建设,加快编制“秦巴1号旅游风景道”和“一江(湖)两岸”规划;积极推进瀛湖、南宫山、云雾山景区5A级景区创建,助推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整体升级。加快建设一批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体验、红色旅游、生态康养、特色文化体验项目,进一步彰显安康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

再次对您的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期待您一如既往关注文化发展,支持文化建设!


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2021年9月29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3358117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办公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滨江大道1号建设大厦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