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16期)
本期目录:
【热点要闻】
·赵俊民为安康学院图书馆开馆揭牌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省交流
·副市长杨淼调研指导中心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
【创建动态】
·我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任务推进会
·我市开展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工作
·我市开展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
【媒体看创建】
·汉阴:书香浸润风尚 文化塑造风骨
【热点要闻】
赵俊民为安康学院图书馆开馆揭牌
10月30日上午,市长赵俊民,安康学院校长丁巨涛为安康学院图书馆开馆揭牌;副市长杨淼,安康学院副校长钟生海出席开馆活动并致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文联主席李启良出席活动。
杨淼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我市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步壮大,建成了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100%,上等级率达到91%。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逐步推进,建成了全市统一、通借通还的数字化管理运行平台,涌现了一批“安康阅读吧”“岚河书苑”等网红性、智能化便民图书馆品牌。全市图书总藏量近百万册、数字资源总量410.56TB。
杨淼强调,今天省市共建图书馆正式开馆,既为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增加了一大支柱,又为完善中心城区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市民文化需求增加了一个重要阵地。杨淼希望安康学院坚持“共建、共享”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支持,群策群力、齐心协力,进一步完善安康学院图书馆的功能设施,不断丰富藏书量、电子阅览机位,根据读者群体不同设置阅览专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互动活动,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让这里成为广大师生、广大市民享受知识和文化滋养的一片乐土,努力将学院图书馆打造成高新区、中心城区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揭牌活动后,赵俊民在新建成的图书馆报告厅为与会嘉宾和师生作了“对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思考和建议——以陕西省为例”的主题报告。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省交流
10月31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暨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现场推进会在铜川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牛一兵、副省长方光华、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出席会议。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员单位、省级相关单位、各市(区)政府及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200余人参会。会上,市政府副市长杨淼以“以创建促发展,以改革求创新”为题,汇报交流了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工作。
杨淼汇报指出,近年来,面对“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和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我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聚焦“补短板、调结构、求创新、提效能”等基础性、关键性问题,通过抓载体、保障工作机制,补短板、加快设施建设,提效能、对接群众需求,强共建、引导社会参与,促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广宣传、扩大文化影响等多项措施,以创促建、改革创新,初步构建起符合安康实际、具有安康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下一步工作,杨淼表示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聚焦“补短板、调结构、求创新、提效能”,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夯实工作举措,积极构建具有安康特色、赢得群众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软实力”和“硬支撑”。
副市长杨淼调研指导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
10月28日,副市长杨淼深入安康高新区,调研指导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谢奎陪同。
杨淼先后来到安康阅读吧扶贫空间分馆、建民社区分馆、居尚花园社区分馆,详细了解了阅读吧运营模式、功能区划、藏书类别等情况,听取了高新区负责人的情况汇报。杨淼指出,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安康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安康特色阅读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杨淼要求,在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中,一要强化主旨意识,把安康阅读建成一个让市民、读者满意且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服务功能的城市阅读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二要突出美学品味,统筹做好阅读吧标识及内外灯光的氛围营造,点亮城市文化之光,要结合实际创新阅读吧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温馨美好便捷的阅读环境。三要完善服务功能,实现空间全开放、时间全天候、功能多元化、文献多样化,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休闲空间和市民读者的“精神驿站”。四要营造浓厚氛围,持续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提高读者参与度。
【创建动态】
我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任务推进会
为加快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重点指标落地落实,11月13日,我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任务推进会。
会上,各县区文旅广电局汇报交流了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会议通报了各县区省考指标完成情况和旅游厕所进展情况,重点从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运行机制、文图两馆服务达标及标识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图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村)创建、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档案建设、宣传引导、信息报送、第三方评估和年度考核等12个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核心点和着力点对当前重点业务工作做了系统培训和安排部署,进一步夯实工作任务,强化保障措施,明确工作时限,确保全面按期完成。
会议要求各县区文旅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立即进入示范区创建全面冲刺的工作状态,立足安康实际,硬件保底达标,软件争创优良,打造出富有安康特色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板。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二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三要加强保障、健全机制,出色完成创建各项工作任务;四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创建中践行文化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市各县区文旅广电局、高新区文发办、恒口示范区社管局、文化馆、图书馆负责人及业务骨干60余人参加会议。
我市开展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我市在各县(区)符合条件的32个行政村开展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并对每个试点单位给予5000元补助资金。
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工作由市文旅广电局统筹,各县区文旅广电局主导,县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试点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具体实施,旨在通过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盲区问题,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前一公里”。
各试点村按照依法组织、制度创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吸纳村干部、新乡贤、退休干部教师、在职有志愿的干部教师组建理事会,科学制定乡村文化理事会章程,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理事会成立后将进一步聚焦核心,开展以“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三个一”公共文化服务。全市将通过试点探索,以点带面,形成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文化服务治理结构改革的“安康模式”。
我市开展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
10月16日,我市举行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集中评选活动,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20个服务项目参加评选。
评选活动邀请国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重点围绕“创新性、时效性、推广性和影响力”四个方面,通过汇报陈述、项目答辩、专家评审的方式,全面评审了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效能情况。汉滨区“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旬阳县文图“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平利县文化旅游驿站建设3个项目评为一类项目,安康博物馆“我和博物馆有个约定”系列活动、市图书馆“全市同读”系列活动、市群艺馆“留守儿童版画传播、交流、推广”3个项目评为二类项目,汉阴县“文化使者”行动等10个项目评为三类项目。
本次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从收到的42个申报项目中遴选20个优秀项目参加集中评选。由评审专家组成员根据汇报陈述和答辩情况,从创新性、实效性、推广性、影响力4个方面进行评审,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分,取平均分作为专家评审最终得分。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旨在通过奖励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立足群众最喜爱、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创新供需理念,推动“创意、创新、创造”实践探索,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安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激励引导服务创新,为全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示范。
【媒体看创建】
汉阴:书香浸润风尚 文化塑造风骨
编者按:日前,《文旅中国》对我市汉阴县全民阅读推广工作进行深度报道,全文如下:
文化可以书写一座城市的时代风骨,而将风骨注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图书服务工作站相继落成,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在一批“阅读推广大使”的引领下,逐渐形成“阅书承载文化、阅书启迪智慧、阅书净化心灵”的氛围,让地处秦巴山区的汉阴被浓浓书香气息浸润和包围,展现出“人文汉阴”的文化风骨。
乡贤书屋惠民生 文化送到心坎上
初冬乍寒之季,书香增添暖意。一位植根于农家书屋十几年的退休老人,他是汉阴县十里八乡有名的“乡贤”。在他自建的“传文书屋”里,正在忙碌地整理着书架上的书......
这名乡贤叫李传文,2012年、2015年获两届全国民间图书馆论坛代表,曾作农家书屋的代表,登上央视作报告。“传文书屋”获得过“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农民科技书屋”“安康市图书馆传文分馆”等荣誉和牌匾 。
“中国农民最缺稀的是好的观念,最稀缺的文化科技知识能力”。2006年退休于中共汉阴县委党校理论教师的李传文认为,转变农民观念就是要把接地气的文化书籍送到群众家门口。
2007年,李传文投资12万元在自有祖宅上建立了一所民间“传文书屋”,通过购入和收集等方式统筹2万余册书刊入柜上架,自己当起了书屋管理员。
十几年来,李传文以免费公益形式,向县内外读者开放借阅,“传文书屋”的读者超过5万余人次。多年来,他独自行走在山间小路向山区学校、偏远的地方送图书、送培训,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
此外,利用“传文书屋”的信息优势和读者多、辐射广的人脉优势,李传文还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感染温暖了许多人。比如,在从报刊上得知国家颁布了给当过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农民生活补助的惠民政策后,他立即让读者四处宣传,并亲自帮人写申请,协助相关人员办理有关手续;在阅读了残疾人可获得补助的政策后,就带上相机、登门帮助30多位残疾人照相、填表、写申请,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的不断深入,李传文以“种文化弘扬新民风”暨“志智双扶助脱贫”为切入点,组建“传文志愿服务队”,通过免费借阅、送书下乡、捐书馈赠等形式,致力于将文明新风和扶志扶智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他自己也经常调侃:“我叫李传文,所以要传播文化,不能辜负了这个名字”。
文化阵地强服务 打造阅读生活圈
近年来,汉阴县将阅读基础设施建好建强,作为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来抓,通过不断完善汉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大力推广“图书馆分馆+服务工作站”的模式,全县以城区总馆为中心,先后在5个镇建立起了分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场所。
为掀起全民读书学习的热潮,自2014年起,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设立图书室,建成了100多个农家书屋、图书服务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区域阅读生活圈,让全民尽享书香味道。
目前,汉阴县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正在县城内积极建设一个24小时自助书房,采用“书+咖啡”“书+文创”“书+科技”等创新融合手段为阅读注入新生,实现与县图书馆的通借通还,让书香汉阴“触手可及”。读者只需通过身份证就可实现免押金、免办证,从柜里免费借走图书。同时,读者还可以自由安排借还时间,享受24小时书房服务。
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真正打通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了读者的多种阅读需求,借阅者可通过下载“书服到家”App程序,向县图书馆提出借阅需求,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寻找书籍,把书配送到借阅柜。这种“免办证、免押金、线上借、送上门”的信用借书模式,实现了群众“想学有学、借书有书”的目的。
多措并举齐引领 厚植文明新风尚
如今,走近汉阴县图书馆,常年开展的品牌阅读活动“阳光姐姐教你读古诗”“彩虹花读书会”,每到周末就会吸引来众多读者和群众。主讲嘉宾以国学、三沈文化、家风家训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听众从新的角度了解国学文化、三沈文化,家风家训文化,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阴文化底蕴的浓厚。
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助推新民风的建设,汉阴县图书馆组建了“阅读推广志愿小分队”,通过不定期开展夕阳红读书会、读书征文、主题书展、公益讲座培训等活动,将服务项目下沉到分馆及图书服务工作站,号召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让阅读成为习惯,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品味书画墨香,传承文化经典,争做“书香之星”,争创“书香门第”,点亮精彩人生。
为实现“三年树新风”新民风建设目标,汉阴县以“三沈文化”为基,大力挖掘“好家风、好家训”,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积淀、创新发展新民风文化为牵引,实施文化引领、文化惠民、文化共享战略,将党员党性教育、群众智志双扶、大众文化传播与社会风尚传承“四位一体”有机结合。通过近年来不断文化浸润,打造了“三沈故里 人文汉阴”这个新地标,展现了奋进新时代的汉阴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