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泽汉江---安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系列报道
时间:2017年09月20日15时17分 作者:双创办
安康最大的特点便是这一条蜿蜒流转、清澈透明的汉江和一江两岸层峦叠嶂、绿色覆盖的秦巴山地。“水”是安康的魂,“绿”是安康的根。如今的安康,已荣获全国十个最佳宜居小城之一,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走遍安康各地,满眼皆绿,美景如画,是一颗名副其实的陕南绿色明珠。这一切,都与安康人民长期坚持植树造林、治理汉江,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密不可分。汉江是安康的母亲河,也是安康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更是安康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保护汉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创建森林城市,切实推进绿化建设,是让“生命之水”清澈流淌,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举措。这一江水源远流长,这一抹绿,也永续绵延。
凝聚共识 让绿化汉江成为使命
地处巍巍秦岭与莽莽巴山之间的安康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流经境内340多公里的母亲河汉江,把相隔万水千山的陕南安康与首都北京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早在“十一五”期间,安康的高层就下定决心,要保证“一江清水供北京”,这是安康人民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也是安康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把汉江生态环境治理好。为让京津人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安康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实施瀛湖核心区绿化治理,2006年又将瀛湖核心区绿化治理的成功经验推向整个大瀛湖,湖区环绕汉滨、岚皋、紫阳、汉阴1区3县20个乡镇、106个行政村422个村民小组,累计1.8万多户农民。从瀛湖大坝至汉阴县汉阳镇藕溪沟口,其间汉水流长128公里。以瀛湖水位线330米以上,水域面积77.86平方公里,环湖近视直观坡面总面积达313596亩。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把汉江两岸生态治理列为全省重点区域绿化治理的六大板块之一,实施重点突破。市委、市政府按照这一要求,站在为子孙后代为中华民族生存利益着想的高度,决定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实施汉江绿化治理工程,并立即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规划,完成了规划方案。该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汉江安康段的汉滨、紫阳、汉阴、石泉、岚皋、旬阳、白河七县区,涉及39个乡镇,流长340公里两岸近视直观坡面荒山荒坡,规划区域总面积为102.8万亩,除前期已绿化面积外,还有绿化治理总任务45.33万亩,工程总投资3.991亿元,计划用5年至8年时间,全面完成汉江两岸绿化治理,实现山明水秀的建设目标。2014年,国家发改委传来喜讯,经国务院同意,安康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这不仅是对安康生态环境的肯定,同时也是对环保工作的考验。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为引领,涵养好水源,保护好水质,成为安康全市上下共同的使命。
创新举措 防洪增绿两不误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既给我们带来生态优势,也给治理带来难度。防洪工程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在特殊的环境下,我市将生态理念融入水利工程,积极推广生态混凝土工艺,实施堤顶边坡绿化,仅中心城市东坝防洪堤一项就增绿19万m2。实现了城市绿化由“森林拥抱城市”向“森林走进城市”提升。同时,建设滨河公园绿地48处207.79万m2,绿水相连、森林围城已经成为安康森林城市的最鲜明特征。如今,沿江两岸堤坝宽阔,四季草木皆旺。这里不仅成为保卫城市的坚强堡垒,也是市民悠闲散步的好去处,更是游人眼中一条亮丽风景线。为解决好汉江两岸近视直观坡面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被动局面,汉江沿线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造林29.9万亩(包括瀛湖核心区、大瀛湖治理),封山育林14.7万亩,自筹投入资金近3.8亿元。市县区参与包抓单位1130个,抽派包抓干部2116人,通过坚持不懈地造林及管护,大大加快了汉江两岸绿化治理步伐,改变了生态环境,大瀛湖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1%增加到56.6%,瀛湖核心区一湖两岸直观坡面森林覆盖率达到61.6%,治理后比治理之前净提高了35.8个百分点。“我们凭借瀛湖治理的经验,从09年开始加大对沿江山体的治理力度,不仅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也是‘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了现实。如今这些经验也开始在县区进行推广。”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我市认真遵循林水相依、绿水相连、依水建林、依林蓄水的理念,客观面对临河依山而兴的秦巴山区城镇建设特征,充分挖掘和拓展城镇土地资源极为紧缺前提下的绿化用地来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森之路,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也守住了这一方城土。
部门联动 生态屏障显成效
在瀛湖快速干道上的红莲村,记者看到,河岸边新种植的树木长势良好,远远望去,仿若一个个挺拔的护卫,守护着这一江清水。
“这一批树木是今年开始种植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防止村民在这些空地上随意倾倒垃圾。”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我们投资43.9万元,打造红莲村创森示范点,共栽植苗木2733株,其中柳树2553株、桂花90株、樱花90株,撒播三叶草3.5公斤。”自2012年以来,市水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双创办统一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以提升水岸林木绿化水平为目标,加强对各县(区)水利局水岸造林绿化工作的督促指导,努力营造绿水相映、生态良好的河道环境。据统计,截至目前,共建设水岸防护林约5000公顷,林木绿化率达85.1%;建设水库防护林约670公顷,林木绿化率达82.7%。与此同时,汉滨区抓住“丹治”二期治理工程和汉江综合整治机遇,加大汉江中心城区及三河(黄洋河、月河、吉河)水系景观绿化建设力度,逐年高效推进水岸绿化建设。按照点线连片原则,总投资552.6万元,完成“三河”水岸绿化1011.9亩(其中月河绿化297.1亩、吉河绿化184.8亩、黄洋河绿化530亩),栽植柳树11.2万株。河岸林木绿化率达89.8%,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带和风景林带。
在沿江两岸山体绿化上,市林业局实施全部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部门帮扶,群众参与,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的措施,且80%以上都营造的是名特优经济林,通过不懈努力做到了绿化治理和经济效益双兼顾。现在,不仅大部分经济林木都已显现经济效益,有的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更使一江两岸生态环境的得到明显改观,荒山秃岭比过去明显减少,山变清,水更绿了,两岸满山翠绿,为一江清水供北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凝聚共识 让绿化汉江成为使命
地处巍巍秦岭与莽莽巴山之间的安康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流经境内340多公里的母亲河汉江,把相隔万水千山的陕南安康与首都北京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早在“十一五”期间,安康的高层就下定决心,要保证“一江清水供北京”,这是安康人民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也是安康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把汉江生态环境治理好。为让京津人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安康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实施瀛湖核心区绿化治理,2006年又将瀛湖核心区绿化治理的成功经验推向整个大瀛湖,湖区环绕汉滨、岚皋、紫阳、汉阴1区3县20个乡镇、106个行政村422个村民小组,累计1.8万多户农民。从瀛湖大坝至汉阴县汉阳镇藕溪沟口,其间汉水流长128公里。以瀛湖水位线330米以上,水域面积77.86平方公里,环湖近视直观坡面总面积达313596亩。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把汉江两岸生态治理列为全省重点区域绿化治理的六大板块之一,实施重点突破。市委、市政府按照这一要求,站在为子孙后代为中华民族生存利益着想的高度,决定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实施汉江绿化治理工程,并立即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规划,完成了规划方案。该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汉江安康段的汉滨、紫阳、汉阴、石泉、岚皋、旬阳、白河七县区,涉及39个乡镇,流长340公里两岸近视直观坡面荒山荒坡,规划区域总面积为102.8万亩,除前期已绿化面积外,还有绿化治理总任务45.33万亩,工程总投资3.991亿元,计划用5年至8年时间,全面完成汉江两岸绿化治理,实现山明水秀的建设目标。2014年,国家发改委传来喜讯,经国务院同意,安康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这不仅是对安康生态环境的肯定,同时也是对环保工作的考验。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为引领,涵养好水源,保护好水质,成为安康全市上下共同的使命。
创新举措 防洪增绿两不误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既给我们带来生态优势,也给治理带来难度。防洪工程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在特殊的环境下,我市将生态理念融入水利工程,积极推广生态混凝土工艺,实施堤顶边坡绿化,仅中心城市东坝防洪堤一项就增绿19万m2。实现了城市绿化由“森林拥抱城市”向“森林走进城市”提升。同时,建设滨河公园绿地48处207.79万m2,绿水相连、森林围城已经成为安康森林城市的最鲜明特征。如今,沿江两岸堤坝宽阔,四季草木皆旺。这里不仅成为保卫城市的坚强堡垒,也是市民悠闲散步的好去处,更是游人眼中一条亮丽风景线。为解决好汉江两岸近视直观坡面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被动局面,汉江沿线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造林29.9万亩(包括瀛湖核心区、大瀛湖治理),封山育林14.7万亩,自筹投入资金近3.8亿元。市县区参与包抓单位1130个,抽派包抓干部2116人,通过坚持不懈地造林及管护,大大加快了汉江两岸绿化治理步伐,改变了生态环境,大瀛湖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1%增加到56.6%,瀛湖核心区一湖两岸直观坡面森林覆盖率达到61.6%,治理后比治理之前净提高了35.8个百分点。“我们凭借瀛湖治理的经验,从09年开始加大对沿江山体的治理力度,不仅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也是‘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了现实。如今这些经验也开始在县区进行推广。”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我市认真遵循林水相依、绿水相连、依水建林、依林蓄水的理念,客观面对临河依山而兴的秦巴山区城镇建设特征,充分挖掘和拓展城镇土地资源极为紧缺前提下的绿化用地来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森之路,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也守住了这一方城土。
部门联动 生态屏障显成效
在瀛湖快速干道上的红莲村,记者看到,河岸边新种植的树木长势良好,远远望去,仿若一个个挺拔的护卫,守护着这一江清水。
“这一批树木是今年开始种植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防止村民在这些空地上随意倾倒垃圾。”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我们投资43.9万元,打造红莲村创森示范点,共栽植苗木2733株,其中柳树2553株、桂花90株、樱花90株,撒播三叶草3.5公斤。”自2012年以来,市水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双创办统一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以提升水岸林木绿化水平为目标,加强对各县(区)水利局水岸造林绿化工作的督促指导,努力营造绿水相映、生态良好的河道环境。据统计,截至目前,共建设水岸防护林约5000公顷,林木绿化率达85.1%;建设水库防护林约670公顷,林木绿化率达82.7%。与此同时,汉滨区抓住“丹治”二期治理工程和汉江综合整治机遇,加大汉江中心城区及三河(黄洋河、月河、吉河)水系景观绿化建设力度,逐年高效推进水岸绿化建设。按照点线连片原则,总投资552.6万元,完成“三河”水岸绿化1011.9亩(其中月河绿化297.1亩、吉河绿化184.8亩、黄洋河绿化530亩),栽植柳树11.2万株。河岸林木绿化率达89.8%,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带和风景林带。
在沿江两岸山体绿化上,市林业局实施全部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部门帮扶,群众参与,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的措施,且80%以上都营造的是名特优经济林,通过不懈努力做到了绿化治理和经济效益双兼顾。现在,不仅大部分经济林木都已显现经济效益,有的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更使一江两岸生态环境的得到明显改观,荒山秃岭比过去明显减少,山变清,水更绿了,两岸满山翠绿,为一江清水供北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