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 第14期

时间:2019年09月26日10时30分 作者:公共服务科

本期目录:

【热点要闻】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位居西部前列

【创新案例】

·汉滨:紧抓创建契机 实现文化惠民

【创建动态】

·市创建办督查公共图书馆系统示范区创建工作效能

·白河:点面结合遍地开花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热点要闻】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位居西部前列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对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创建工作进行调度评审。此次评审,由各创建城市向专家组汇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介绍对创建城市督查工作情况,结合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在前期对各地开展的明察暗访式调查评估情况,经专家组综合评分,我市得分84.80分,位列西部第二。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面对“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把示范区创建作为扶贫扶志的主要抓手、追赶超越的动力支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中力量“补短板、调结构、抓创新、做示范、促公平、提效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保障体系建设更加规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初步形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交流宣传影响广泛,在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形成了许多工作特色与亮点,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质量和均等化水平、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保障体系建设务实规范  

  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由文化主管部门“一把手”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了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制定出台了“创建规划”“过程管理”“目标考核”“重点任务”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工作制度和实施方案。《创建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明确了各项创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和重点任务;《安康市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试行)》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安康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和目录》推动了服务产品的多元化供给;《安康市公共文化机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招募、注册、服务、激励制度;《安康市文化工作表彰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康市“十强百优”文化人才扶持培养办法》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安康博物馆、安康剧院、“藏一角”博物馆、市群艺馆、市体育运动中心、龙舟文化园、西城阁、香溪文化广场、高新生态文化公园和运动公园、“一江两岸”文体场所等一批市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建成18座“汉水生态博物馆”;汉江大剧院、安康美术馆、非遗馆、安康科技馆即将投入运营;新建安康体育馆(公园)、工人文化宫开工建设,年底主体竣工;规划20个“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8个、在建6个。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设置率100%,上等级率91%;“一县一剧院”项目加快推进。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建成93%。改造提升广播电视发射台站10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9%,便民广播综合覆盖率96%。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全省第一。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三、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一是实施每个村(社区)“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组织一台常态化文化活动”的“三个一”文化服务项目。每年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近8000余场次,其中市县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2000余场次;镇村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5000余场次。二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征集评选,共征集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创新案例42项,培育了“文化小康行动”、百姓大舞台、新民风讲习所、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安康节拍”和面向老年人的“艺养天年”、面向青少年的开笔启智“开笔礼”、面向贫困人口的“公益文化春风行”、面向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版画艺术培训”等24项服务品牌并向全市示范推广。力争5个以上成为西部贫困地区示范品牌。三是丰富服务产品供给,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汉调二黄大戏《半云榜》入选省委宣传部艺术基金和省文旅厅重点创作扶持剧目。每年新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千余件,一批具有安康文化标识的文艺作品在中省获奖。四是实施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推广项目,“文化安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市、县区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正式运行;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加快推进,“地方史志”“陕南民歌”“汉调二黄”“馆藏文物”等一批具有安康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项目陆续建成开放。

  四、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初步形成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购买演出服务2000场次,购买有线电视用户11万余户;启动“安康阅读起跑线”社会力量帮扶项目,截止2019年8月,省内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个人共向安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中小学图书馆捐赠图书30余万册、资金50余万元、数字资源200余万元,开展业务培训20余场次,培训文化工作者2000余人次;采取政府主导、星级创建、年度考评、按星奖补等措施,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群众文化组织1500余个;实施“艺术培训机构联盟”“公共文化机构社会组织联盟”“馆企合作”等社会化服务项目;建立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招募、注册、服务、激励制度,全市每年招募“三区”文化志愿服务人员200余人。

  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启动

  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创建国家示范区,建立了“行政首长负责机制”“人大政协审议调研监督机制”“党委政府协调机制”“三长(局长馆长站长)分工负责机制”“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奖惩及责任追究问责机制”,市、县区联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安康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分馆建成率分别达到49%、50%。恢复乡镇文化站机构,出台《安康市文化工作表彰奖励办法》,着力营造崇文尚文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交流宣传影响广泛

  成功举办了两届“南水北调”中线城市文化旅游联动活动和“丝路源点·生态安康”开放发展论坛,中曲协“送欢乐·下基层”“三秦非遗荟金州”全省非遗展演系列活动,汉调二黄、弦子腔参加文旅部举办的昆山戏曲百戏盛典,举办了安康留守儿童版画上海展,陕南民歌陕北行等活动。编印《创建简报》16期;制作了创建宣传片面向全市公众播放;举办示范区创建公益招贴画大赛,对获奖的30件作品印制10000份免费下发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在高速路、城市重点路段、公共文化机构设置了宣传牌、宣传栏80余块;组织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安康人民广播电台集中宣传报道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518篇(件);《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中省媒体先后80余次宣传报道我市示范区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七、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成立了制度设计领导小组,课题设计专家团队,制定下发了制度设计方案。专家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安康创建工作基础条件的分析,确定了“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研究选题,完成研究大纲,研究试点项目启动。

  八、安康特色初步彰显

  (一)启动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新探索。以倡导“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安康新民风建设,是安康市委、市政府针对党建工作新要求、脱贫攻坚新形势、文化建设新任务、社会治理新问题提出的一项具有统领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新民风建设补齐了文化扶贫短板,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得到了汪洋同志的批示肯定。一方面,新民风建设为乡村文化秩序重构提供了重要抓手,特别当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多元文化解构压力时,新民风建设巩固和坚守了乡村文化传统根基,起到了引导乡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新民风建设调动了乡村社会各种积极力量,建立的“一约四会”机制,培育了乡村参与文化,为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安康创建在该领域的探索已经从理论层面逐渐延伸到制度和实践层面。

  (二)探索“小技艺、大产业、助脱贫、富安康”文化助力脱贫模式。依托独特多元的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培训授艺、项目扶持、基地生产、市场转化等机制,培育了石泉中坝“七十二坊”非遗基地、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和镇坪腊肉制作技艺传承带动脱贫等实践案例。尤其是紫阳县市级非遗项目郑远元修脚技艺,通过镇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办修脚技艺远程教育,使一大批贫困劳力在家门口掌握了修脚技艺,就业脱贫,开办全国连锁店近万个。新华网以“一把修脚刀带动4万余人致富”为专题报道了该项目,郑远元也因此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三)形成以“安康阅读起跑线”为主题的社会力量参与新机制。该项目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对口帮扶市图书馆和10个区县公共图书馆、西安市十家“最美校园图书馆”对口帮扶市图书馆和10个区县中小学图书馆为抓手,以捐赠图书资源、业务培训和服务资源跨行业整合为具体内容。目前,共计捐赠图书30余万册、资金50余万元、数字资源200余万元,开展业务培训二十余场次,培训文化工作者2000余人次。

  (四)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改革新探索。乡村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安康创建工作结合文化扶贫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利用安康新民风建设中形成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一约四会”治理体系,已经在紫阳县蒿坪镇蒿坪村启动了改革试点。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扩大“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范围,力争形成符合安康实际、彰显安康特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体系。

  (五)培育一批精准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案例征集和评选为载体,培育了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安康博物馆针对青少年打造了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开笔启智”活动, 2018年度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安康群众艺术馆“安康留守儿童版画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被列为2018年陕西省文化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安康市图书馆通过“抓小众,带大众”的办法,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随着“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陆续建成,安康市图书馆因此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先进单位”。汉滨区“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向全国展示推广;“安康节拍”广场舞被列为全国示范品牌;旬阳县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与民政部门合作,面向农村老龄人口文化需求的“艺养天年”项目持续推进;以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为载体,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我要上龙舟节”成为城乡群众的“梦想舞台”;深入实施中心城市“文化大本营”工程为示范,开展了安康百姓大舞台、汉水文化大讲堂系列品牌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直面服务供给城乡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效能不高、人才队伍不强的突出问题,按照“立足安康实际、硬件保底达标、软件争创优秀、打造富有安康特色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板”创建思路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经费投入倾力而为、示范创新尽力而为”工作措施,务实推进创建后半程工作。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补短板、调结构,完善覆盖城乡的四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和 “一把手”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保底达标。三是改造提升市图书馆设施功能,加快中心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安康美术馆、安康非遗展示馆和汉滨区少儿图书馆建设。四是进一步提升县区文化馆、图书馆设施水平,完善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构建较为完备的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五是推动市、县(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和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落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六是务实推进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二、抓创新、做示范,彰显安康创建特色。一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推动“创意、创新、创造”实践探索,着力打造5个以上具有安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激励引导服务创新,催生更多更好的特色服务项目。二是创建“一县一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在服务机制和效能提升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化、公共文化机构导游化、公共文化活动旅游化等方面形成特色亮点。四是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动村(社区)“三个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五是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高质量推进“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

  三、促公平、提效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结合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安康新民风建设实践和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改革,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探索贫困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末梢”变成“前端”、“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前一公里”,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利用新民风建设所形成的工作机制,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三个培育”,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机统一,力争为全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示范。


【创新案例】

汉滨:紧抓创建契机 实现文化惠民

  2019年8月1日晚,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剧场座无虚席,来自汉滨区各界文艺爱好者共同观看了由汉调二黄研究院排演的汉调二黄移植样板大戏《红色娘子军》的首场彩排。“节目很精彩,也很感人,只是在部分细节方面还需认真打磨。几个月的辛苦排练,台前幕后所有的演职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这是现场观看演出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在演出结束时鼓舞人心的话语。

  8月16日晚,安康金州广场内热闹非凡,汉滨区“百村十送助脱贫”主题文化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组织的十多个文艺节目精彩上演,弘扬汉滨文化、展示各项工作成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雪剑、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出席活动。

  近年来,像这样的文化惠民演出,在汉滨区各级文化场所已成常态,尤其是2018年安康市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汉滨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紧抓创建契机,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目标。

健全工作机制重保障

  文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引擎,文化品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之魂。汉滨区是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城区,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了《镇办综合文化站考核办法》《“基层文化年”活动实施方案》《“文化建设年”实施方案》《“文化小康行动年”实施方案》《汉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汉滨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汉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文化工作定期督查检查制度。

  区文化馆、区少儿图书馆、汉调二黄研究院等区级文化机构成立了理事会,探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事会架构,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实效,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从而更加高效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建好人才队伍奠基础

  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和风骨,发挥基层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让文化根植基层、服务百姓,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根本意义。为稳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汉滨区制定出台了中长期文化人才建设规划。目前,区直文化单位有在职干部154人,镇办文化站145人,各村确定有图书管理员、80%的村有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员和文艺骨干。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以来汉滨区先后为镇办和区直文化单位招募153名文化志愿者、12名村级文化志愿者和“三区”人才充实到各镇办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区直文化单位开展志愿服务,为镇办文化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输入了新生力量。

  近三年,区直文化单位累计培训执证文艺骨干3000余人,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军。为确保汉调二黄艺术后继有人,2013年区委、区政府专门研究,为汉调二黄研究院特招了65名汉调二黄学员,学员毕业后将按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汉调二黄研究院工作,并明确以后每10年招录一批,保证汉调二黄剧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建强服务设施惠百姓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政府主导、各级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多方争取项目,狠抓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10.8万户;近五年,全区累计争取国家和省上文化资金、设备2亿多,整合区文化、党建、民政、卫生等经费8000余万元,新建或改扩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0个,新建百姓大舞台120余个;文化馆、图书馆“两馆”总分馆制建成总馆2个、分馆25个、服务点46个;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1个,还有3个正在建设中;总投资3.6亿元的安康汉江大剧院主体已竣工;根据群众需求购置锣鼓、音响等设备500余套,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基本实现文化器材配送全覆盖;2015年至今,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落实送戏下乡总计达2000余场次。

  在日常运行管理上,为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益,从2012年起对镇办文化站实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免费开放经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拨付等挂钩,制定了《镇办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管理办法》《村级文化工作制度》等规范管理制度,有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管理规范化和日常服务常态化水平。

完善服务质量提效能

  汉滨区文脉久远,文风浓郁,近年来,该区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服务效能上求新求突破。

  大力实施文化“五送”“五进”工程。结合传统节日、十九大、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主题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送电影下乡、送培训和送图书下乡活动。

不断提高区文化馆、区少儿图书馆总分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区文化馆“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并向全国推广;区少儿图书馆“青少年假日文化月”项目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品牌服务项目,在全省推广,“关注弱势人群,分享阅读快乐”“小鹭姐姐讲故事”等服务项目成为深入百姓的品牌活动,被省市推广。

  加强群众文化社团引导培育。制定了《群众文化社团星级评定奖励扶持办法》,给予群众文化社团经费及文化器材扶持,纳入免费开放和政府购买演出范围,群众文化社团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和政府办文化的有机补充。

  不断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制定了《汉滨区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奖励扶持办法(试行)》,激发文艺创作积极性,目前首届文学类政府奖作品收集工作进入评审阶段;大型现代汉调二黄戏《半云榜》剧本已得到省级专家认可,正在对剧本进行修订;移植汉调二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完成首场联排;汉调二黄折子戏《二进宫》《改容战父》《三岔口》等剧目正在排演。同时,围绕脱贫攻坚、新民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主题创作、征集了各类文艺作品200余件,编辑出版汉滨区非遗丛书25卷(册)。

  深入实施广电惠民工程。完成了深度贫困县(区)户户通建设任务,确保全区贫困户能看上电视、看好电视;全区行政村电信普遍服务工程覆盖率达到100%。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制定并公布了《汉滨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进一步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规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汉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步,汉滨区将加大攻坚克难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竭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文化惠民之初心,并力争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终期评估验收中,呈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创建动态】

市创建办督查公共图书馆系统示范区创建工作效能

  9月10日至12日,市创建办组成检查组深入各县区对公共图书馆系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业务及档案建设工作进行效能督查,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创建基础,确保高质量完成示范区创建工作。

  检查组重点围绕五项指标达标情况、总分馆制建设情况、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情况、品牌活动开展情况、创建档案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针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普遍存在服务设施陈旧、购书经费缺口较大、管理运行经费落实保障不到位、人员编制和配备未达标、服务效能发挥不畅等问题,检查组要求各县区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瓶颈问题,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整改。一要紧扣重点难点。强化思想认识,加大经费保障,专题研究解决达标方案,聚力破解创建达标的瓶颈问题。二要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总分馆制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和品牌活动开展,努力提升服务效能,确保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落地落实。三要加强档案管理。梳理归纳工作实施中形成的过程性资料,按照《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标准、科学、详实的工作档案。检查组最后强调: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创建达标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按照“立足安康实际、硬件保底达标、软件争创优秀、打造富有安康特色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板”的创建思路,紧扣创建标准,聚力破解创建达标的重点、难点问题,高质量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工作。


白河:点面结合遍地开花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9月3日,白河县图书馆衷家大院文化驿站、正阳大酒店休闲阅读吧、纬度美学书苑分馆正式挂牌运营。

  为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白河县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总分馆制建设的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先后在狮子山社区、冷水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县政务大厅、桥儿沟衷家大院、正阳酒店等17处人流密集场所,通过合作共建方式为群众提供遍布城乡、便捷优质的馆外阅读服务点,配送图书18553册,培训管理人员25人次,满足广大读者阅读需求,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短缺、布局不完善、群众读书看报不便利等问题,开创了“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书香白河”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探索新方法新路径。

版权所有: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育才路113号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358100  邮箱:ankangguangdian@163.com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9470号-2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71号